專欄文章 Back

參透為何,即能迎向任何---人生意義的追尋

陳三峰老師

2009-08-22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能忍受且超越。
德國哲學家:尼采

  一位還在幼稚園念書的小女孩,有一天突然跑來問爸爸,「爸爸,你沒經過我的同意,怎麼就把我生下來了?」她邊說邊摸著自己的頭,一臉狐疑狀。爸爸一聽愣住了,心想怎麼小小年紀就問這種問題。他皺了皺眉,沈思一會兒,才摸摸孩子的頭說,「傻孩子,爸爸愛妳啊!所以才把妳生下來呀!」

「我又不是問這個,我是問你沒有我的同意,為什麼把我生下來呀!」小孩撅起小嘴盯著爸爸。

「好啦!好啦!晚上媽媽回來再問嘛!」爸爸再拍拍小女孩的肩膀。

  等晚上媽媽回來了,小女孩又跑來爸媽身邊,「爸爸,媽媽,你們沒有經過我的同意,為什麼就把我生下來。」這下換媽媽傻眼了,表情嚴肅地看著小妹妹,「妹妹,妳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是在學校被欺負了嗎?」

「沒有啊!沒人欺負我,我是真的想知道你們為什麼把我生下來。」

夫妻倆互瞄了一下,媽媽就蹲下來抱住小妹妹,「因為我們兩個都愛妳,所以才把妳生下來呀!」

「可是你們兩個又沒經過我的同意,為什麼就把我生下來了。」小女孩搖搖頭。

  夫妻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再答下去,爸爸只好過來拍拍孩子,「好啦!等有空爸爸幫妳去問一位很棒的老師,好不好?他專門研究這類問題的。快!先去吃飯。」

  過了幾天,這位爸爸去上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的課,就把這問題提出來。傅教授說這問題太好了,你回去就跟孩子說,妳問為什麼被生下來這問題很好,但妳問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接著不要忘記問自己,妳被生下來是為了什麼呢?問過去發生的原因是why(為何),而問生下之後是為了什麼,是what for。這是說妳生下來之後,對未來有什麼目的、目標,這才重要。讓孩子不要再問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問題還給他,讓他陷入困惑中。

  這位爸爸回家如法泡製,告訴小妹妹,妳真聰明,會問這麼棒的問題,但再回答妳問題前,妳要先回答我,妳被生下來是為了什麼啊?妳有沒有想想當人是為了什麼?以後妳長大要幹嘛?小孩聽得一愣一愣的,似乎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一溜煙就跑掉了。

  傅教授接著補充說,為何而生,為何而活,這是個嚴肅的存在課題,或許我們能避開孩子的疑問,但大人卻是迴避不了。也許我們無法決定如何出生,但一定要清楚活著是為了什麼。

聆聽清涼音,智慧在我心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在納粹集中營度過漫漫囚禁歲月、身心飽受煎熬的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醫生(Viktor E. Frankl),以他身處人間煉獄的受苦經驗,發展出一套意義治療法,幫助無數人走出人生困境;過去那些至深的痛楚,反化為他最美好的生命禮物。這其中轉化命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當事人能從受苦的事件中體認到一種獨一無二、非比尋常的意義。

  以弗蘭克醫生為例,有一天當他在集中營裡感受到一種難以排遣的無奈與無助,幾乎要放棄自我時,他望著窗外的一輪明月,想起了命運未卜,也想起了在遠方痴痴盼望著等他能劫後歸來的太太,這時他突然興起了一股無比堅決的意志,告訴自己:一定要活著走出集中營。如果他死在這兒,就不能將在這裡的所見所聞披露給世人知道。當他這麼想時,本來內心揮之不去的苦楚俱化為意義的養分。

  他深刻了解,當一個人活著有著「意義」為根柢,就能勇敢迎向命運裡的狂風驟雨;任憑風雨再大,他總能屹立不搖地活下去。那是對意義的一分追尋,讓他對未來總是充滿希望和活力。也因為希望和活力的潤澤,讓他不僅能度過命運的難關,更能成為生命的大樹,庇蔭更多人。

  「意義」是啟動生命前進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受苦容易讓人思索到意義的問題,反而是處在順境時常常「人在福中不福」。其實那位小孩子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很不簡單,當一個人能開始認真去思索活著的意義時,活著的品質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一、事例取材
  傅佩榮教授---細說論語

二、相關講題
 (一)陳怡安教授---「宣告」使命的抉擇、意識的自覺與啟示
 (二)盧蘇偉老師---如何找到生命真正的注意力
 (三)傅佩榮教授---生命的虛無與熱情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