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向死而生,珍惜活著的每一刻

陳三峰老師

2010-10-20

  一提到「911」,相信這是令全世界人都感到戰慄萬分的日子,數千條生命就這樣在一次恐怖攻擊事件中頓時消失。在當天早上,事件發生之前,紐約雙子星大樓上的天空是一片蔚藍,上班前人群蠢動的街景一如既往。

  當時在雙子星大樓上班的一位爸爸,因為被老婆命令送孩子到幼稚園上學,結果又在幼稚園被孩子粘住,他顯得很著急,擔心上班遲到。好不容易擺脫了孩子的糾纏後,他火速趕到上班地點時,突然大叫一聲,大樓呢?我的公司呢?怎麼都不見了?我的天啊!發生了什麼事?等他回神過來,才警覺只要早一、二分鐘進公司,就一輩子也出不來了。本來還有點責怪老婆,害他差點遲到的不愉快情緒,立刻消失不見,轉而深吸一口氣,感謝上帝保佑,活著真好!

  也是一位在大樓上班的小姐,當天才穿著新買的鞋子,高高興興的搭地鐵、轉公車,趕去上班。結果到了公司樓下,可能因為新鞋子尺寸不太合,腳起了水泡,就趕到對街商店去買OK繃。等她把腳跟包紮好,從店裡走出來的一剎那,突然轟隆一聲巨響,大樓和她的公司頓時深陷在一片火海中。她驚駭地蒙起眼睛,心想,假如不是那雙礙腳的新鞋子,可能早已蒙主寵召了。

  同樣大難不死的幸運兒,還有一位從大樓門口走出來,準備去買甜甜圈的一位老兄,因為剛剛他才抽籤抽中烏龜,得去幫同事買早餐。結果才買了早餐回來,巨大的爆炸聲,嚇得手上的甜甜圈掉落滿地,本來是最倒楣的人兒,卻成為該公司唯一的倖存者。

  以上的三則小故事,是來自於一篇名叫「願上天繼續用這種小麻煩事保佑我」的文章。文章的標題下得真好,在生活裡,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麻煩事件,然而麻煩事件真的麻煩嗎?往往事過境遷後,會有另外一種看法。

  這樣的看法就如同俗語所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世間最珍貴的福,往往不是有形的物質或金錢,而是人在經歷了某些事件後,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智慧。特別是那些經歷過生命中重大危難的人,更容易體會到生命本身的可貴,也會了解活著最大的喜悅是來自於珍惜我們已擁有的,而非一味追求我們所欠缺的。

  畢竟一個人擁有再多,在死亡來臨,這些所擁有又有何意義呢?而一個人最可貴的擁有,莫如善用活著的每一刻,好好活出生命的價值。

  人之所以忘乎生之可貴,那是人們總是視生為理所當然,人往往只有在生命面臨威脅時,才會警覺到「安然活著」本身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理解,死亡對於生存而言,其實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

  這如同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活著,是一個向死亡邁進的存有。所以生是一個有死亡的生,生死是彼此蘊含的。死亡正是使生命成為可能的先驗條件。海德格更具體地說,死亡是讓生命趨於「成熟」的必要條件。死亡反應了生存的「有限性」,人也唯有在面臨生命的有限性(臨界點)時,才有可能反思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愛與被愛等等,超乎生存本能需求的反思,從而讓自己有超越自己,進而自我實現的可能。

  所以「死亡」存在的最大意義就不在「死亡」本身,死亡是逼使生命超臨自我的有限,邁向成熟圓滿,並實現無限價值的最有力的「催化劑」,這才是死亡的最大意義。所以生命其實不是「向死而死」的過程,卻應是「向死而生」的旅程:因為死的有限性,而讓我們活得更實在,更有生機活力,更加懂得珍惜珍重生命,能善待自己和別人。

  當然,人也不可能平時不好好活,而能在臨終的那一刻死而無憾。畢竟不能好好的活,也絕不能安然的死。希望死亡來臨,如同泰戈爾的詩所言,「當死神的布幕拉下時,我不會空手而回,我將遞上斟滿生命之溢的酒杯。」那麼在活著的每一天,我們就不能虛擲光陰,浪費生命;希望斟滿生命之美酒,平時就得要用心醞釀呀!

聆聽清涼音,智慧在我心


※本文節錄自許永政老師《培養孩子逆向思考與創造力》、陳三峰撰文,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