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微妙的真愛---真心關懷自有一番感動(5-4)

傅木龍教授

2009-10-20

  人際間的互動,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各自生存,但在心靈層面上,也有某種程度的相感相通。好比一座座的孤井矗立,但井底下的水流卻是相通的。所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悲憫之心,乃人之天性。因此,在金融海嘯中,與其過得哀哀怨怨、鬱鬱悶悶,不如坦然的積極面對,或許也能體會苦中作樂的一番滋味。在這場經濟災難中,已造成許多的失業,衝擊許多家庭的幸福,但如果能藉此學會珍惜,懂得關懷、體諒、分享、鼓舞與互助,或許也能以彼此的愛心、熱情相互支援與送暖,讓風暴中的傷害不至於擴大,失業的家庭不必陷於憂鬱與孤立,在彼此互相打氣中,讓苦日子過得快一點。根據媒體報導,台積電最近發起「暖暖包」團購活動,鼓勵員工使用政府發放的消費券,優先購買下游客戶生產的三C產品,希望型塑「台積挺客戶,客戶挺台積」的正面效應,不僅激發大家思索擴大消費券的「邊際效益」,也鼓舞產業患難與共的互助精神。於此,經濟不景氣中,企業「互挺」的用心,不僅有助於建構上下游產業的信賴與緊密關係,更能激發員工對企業組織深層的情義。

  一個寒冬細雨的清早,我在公車上,看到許多上學的學子們,有的閉目養神、有的啃著英文單字,似乎感受不到金融海嘯所造成的衝擊。而一旁三五老人,或許在清晨運動過後,順便買了路邊小販的青菜,略帶蒼白的唇間彼此嘀咕著:「那麼多工廠倒閉,裁員那麼多,年輕人失業了,看樣子,老人家要自求多福了。」司機先生也插嘴抱怨,部分公司把員工從東廠調到西廠,光是為了每天的上、下班時間,就要多出二三個小時,或者調整工作內容,讓員工無法適應,整個生活步調都被搞亂了,沈悶的氣氛,鬱卒的心情,為的就是逼員工知難而辭,連資遣費都甭說了。看著學子們事不關己的老神在在,聽著老人期許自求多福的悶氣,望著司機先生的無奈與無助,這一車人,不同族群的過客,在小小的車廂空間裡,不期而遇。心想,這難得的因緣,我能做點什麼?讓不同的氣息得以串連,讓無知、悶氣與怨氣得以調和。

  這使我想起,年逾八十的老母常在閒談時,分享台灣光復前後的貧困生活,點點滴滴的種種困境與景象,對我而言,似乎只能藉由電視畫面對落後地區的片段報導,來加以聯想與轉化,才能得到更深一層的同理與感受。而藉由成長於60年代農村的生活情景,體驗有吃沒有飽、早餐不知晚餐在那裡的艱苦日子,我更能深刻體會家母話中有話,「不要那麼浪費、不要那麼折福」就成為家母三不五時的口頭禪。回想,那樣的年代,在山林間尋覓野果、野菜,吃蕃薯;有飯沒菜時,乾飯配幾粒鹽巴,好一點的,則是豬油拌飯,卻能甘之如飴;農忙收割後,稻田總有一群小孩彎腰低頭的尋尋覓覓,渴望能在稻草堆中撿拾被遺漏的金黃稻穗。其實,打穀的農夫,早已使勁的在打穀機上一翻再翻的拍打著,還能有多少的遺穗,但天真的孩子總是不死心的找尋奇蹟,在希望的稻草堆上不停的翻撥。想起18世紀米勒的名畫〈拾穗〉,已留下感人的畫面。如果,我也能填滿畫紙,那會是一幅什麼樣的場景?

  那個清貧的年代,似乎聽不到哀怨,也看不到鬱結的神情。大多數的人樂天知命,珍惜生活。整個村落,忙著各種農事,白天揮汗如雨,只為打拼三餐;黃昏時刻,生火燒飯,為了省點煤油,填飽肚子便匆匆入夢。窘困寒酸的生活環境下,嘆氣、鬱悶似乎還沒有被發明。沒有抱怨、沒有不想活的悲劇、也沒有受壓迫的情事。同樣是人,在不同的時空背景,竟有天壤之別,究竟人是生命的主體,抑是環境的奴隸?正陷入思索時,突然司機先生沙啞的聲音,提醒我該下車了,咳!還來不及加入這些初次相逢的老小朋友們,就得帶著一份不捨與不安的心道別。

  正當跨下公車,前方一位瘦小的老太太拉著板車,載滿了比人高的紙板。似乎是承載過重、過高,老太太只好在車前,背對著前方使勁的拉,細雨打在她瘦小的臉上卻伴隨著斗大汗珠滑滾落下,看她走兩步,喘一口氣,並回頭望路的不安神情,我急忙過去說聲:「老太太,我幫您推,您正面走就可以。」她喘得連回應的力氣都沒了,只露出一絲絲的微笑。我走到後頭,老太太在前頭引導,彼此雖是陌生,但卻配合無間,也沒有花很大的力氣,板車就順暢的往前滾。紅燈,我試著問老太太幾歲,回以:「七十多歲。」阿!這是我母親輩的年紀,再問:「是否和孩子們一起住?」她搖搖頭說:「孩子在很遠的地方,不方便。」時代不同,養兒防老似乎不那麼管用了。我又好奇的詢問:「早上幾點開始撿紙板?可以賣多少錢?」

  老太太嘆了口氣,無奈的說:「四點鐘天還沒亮,就要趕緊到超市或一些商家門口撿,如果不早一點,會被人搶走。半年前可以賣五六百塊,現在回收業因為價錢不好,倒閉的倒閉,廢紙堆積如山,能賣到一百塊,就很不錯了!」聽了,心裡一時錯愕,四點鐘?大多數的人還在睡夢中,尤其是寒冷的天候,這位看起來骨瘦如柴的長者,卻早已踢開被窩,奮力的開啟一天的生活。穿過馬路,繼續在人行道上推著,老太太說快到家了自己可以推,不用再麻煩我,我趕忙說:「一點都不麻煩,我還有充分的時間。」但她堅持要自己推回家,我不好再勉強,最後我請問她姓什麼?老太太楞了一下,我又再問:「家裡電話號碼願意讓我知道嗎?」老太太更驚訝地不知如何回應。我笑著向她說明我在教育部服務,並遞上我的名片,日後辦公室若有可回收的物品,我想打電話通知她。老太太望著我,帶著些許的驚喜,急切的回以:「真的嗎?」看著我的名片,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告訴我姓什麼及家裡電話。那撿拾的雙手裹著皺摺外皮,看似脆弱,卻擁有無比的能量。我駐足些許,看著老太太的背影,默默的為她祈禱。當下自問,如果她是我的母親,我將於心何忍?因為這樣的因緣,讓我能陪著風燭中的長者體驗這一小短的旅程,深切的感受到長輩們吃苦耐勞、默默耕耘與珍惜感恩的高貴情操,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運與幸福。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