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珍惜生命、創造生命

傅木龍教授

2010-10-31

一、讓我們一起感受---生命本無名也有名
  人的生命是一連串的開展歷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言,個人生命的時間,可謂短暫與有限。但也正因其短暫,更顯得珍貴,因其有限,更顯示其獨一無二的主體性。這是人類必須面對與珍惜的成長歷程,也是人類最為珍貴的價值。但從另一角度而言,也可能因而讓人類在自我獨尊中迷失於傲慢與偏狹之迷霧中,窄化了「生命」的意涵與真諦,甚至戕害了人類之外的許許多多的「生命」,導致其他種種生命的破壞與流失,也讓自稱萬物之靈之人類,失去應有之「靈性」。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對生命的周延探討,也未能對生命的本質深刻體會,這是我們生命的不足,也是我們亟待補強的缺口。一百多年前,義大利作家愛德蒙多˙狄˙阿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在《愛的教育》一書中,曾描述一位父親和國小四年級孩子的對話。父親問小孩:「街道有沒有生命?」孩子疑惑回以:「街道怎麼會有生命?」父親提醒:「街道從何而來?」孩子表示:「看到一群建築工人將街道鋪設完成。」父親再說:「當街道鋪設完成,就有了某某街、某某巷。人類賦予街道生命。」如此,藉由生活周遭事物的觀察與對話,讓孩子發現街道也是有「生命」的,更進一步而言,地球上,每一項東西,都有其存在的緣起,也有其結束的時刻,從「無名」到「有名」,乃人類世界自我認知與詮釋的現象,也是生命轉化的過程。

二、讓我們一起體會---生命本自存也共存
  在地球上,數不盡的生命,在每個角落,人們無法掌握,無從掌握,也無須掌握。翩翩飛舞的蝴蝶,讓多少的生命隨緣而生;風來風去,讓多少的種子飄落塵土;在陽光、空氣、水的滋潤中,孕育著無限的生命,這獨特的生命,自己存在,也與更多的生命同在。生命既是自存,就有其發展的空間,彼此間應有更多平等的對待、尊重與包容,才能營造多元與和諧的生存環境。尤其是人類,在謀求物質享受之際,能否深切感受傷害了多少無辜的生命?一隻小螞蟻在餐桌間覓食,所求不多,或是一粒白飯,或是一滴糖水,我們能有多少的包容?荒郊野外,一條小蛇橫過山間小路,我們能否給予應有的通行路權?

  愛因斯坦(Einstein,Albert,1879-1955)於1932年9月初在柏林對德國人權聯盟(the German League of Human Rights)以《我的信條》(My Credo)為題發表演說,提到:「人類來到地球上是很奇特的,我們不是被邀請,也不是自願的,做了短暫的停留就離開了,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原因在那裡?」(容士毅譯,1995)直如愛因斯坦所言,每個人都是地球的過客,在短暫的停留時光中,為了生命,我們無法單獨生存,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幾乎都依賴我們不認識的人所供給,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人與自然形成生命的共同體,必須相互依賴、相互包容,才能蓬勃發展,創造生命的多樣性。莊子在《天地》第十二篇所說:「不同同之之謂大。」不也提醒我們,在生活的周遭,每個人、每個物體都是單獨的,但整合起來就能創造加成的力量,成就偉大的事功。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也曾說:「你可以做我做不到的事,我也可以做你做不到的事,我們一起合作,就可以完成偉大的事。」是的,生命隨緣自在,但卻也因其同在而創造更多的價值,人們能不好好營造生命「同在」的和諧環境嗎?

三、讓我們一起感動---生命的超越與無所不在
  保羅(Paulo Coelho)在所著《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一書中提到:「寶藏要靠流水的力量沖刷才能露出來,但也正是同一個力量把寶藏深埋在底下。」(周惠玲譯,2004:32)從人類成長歷程觀察,每個生命都有無限的可能,擁有無數的寶藏,究竟是被挖掘而成才、成器或被埋葬而失落人間,全賴教育工作者專業的啟迪與耐心的循循善誘。面對年幼的孩子,我們習慣性的認為孩子無法獨立思考與決定,因而常以「我為你好」的上對下的方式規範孩子。殊不知,只要適時引導與鼓勵,即使年幼的孩子也可以創造無限的奇蹟。天下雜誌曾介紹加拿大一位青年魁格.柯柏格,在12歲那年,也就是1995年某一天早上,從報紙上讀到一則巴基斯坦4歲男孩就被賣為童工的悲慘故事,他大感驚訝,一樣是小孩,竟有這樣迥異的命運。

  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到圖書館找資料,也在學校向同學演說,立刻湊了十幾個人共同成立「解放兒童」組織,希望能夠解放因為戰爭、貧窮而失學的孩子們。「我們這個世代總被假設是明天的領袖,我們一定要從今天就開始當家做主!」小小年紀柯柏格就有雄心壯志「兒童也能幫助兒童。」(楊淑娟,2007:216-217)。

  「兒童幫助兒童」是十二年前加拿大男孩魁克‧柯柏格提出的口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小二年級的姚歡容,她為了讓偏遠地區兒童欣賞到精采的藝術表演,勇敢的募款,自己設計活動,捐出玩具和書本來義賣。為吸引客人上門,她用國字和注音符號製作大海報,上面寫著「讓鄉鎮小朋友在家鄉看到人生第一次兒童劇」,所得捐給紙風車基金會,促成2007年3月24日在花蓮縣的一場盛大的兒童劇演出。她只有八歲,但是她讓「兒童幫助兒童」的精神在臺灣發光(國語日報,2007.04.02)。輔仁大學師生23人在2006年8月底9月初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已故德雷莎修女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所屬的「垂死之家」(House of Dying and Destitute),與世界各地志工一起奉獻大愛,並近距離體驗生死。參與的師生在停屍間一具小棺材上看到一張紙上寫著:「感謝你們幫助我們上天堂」,簡短字句,讓參與師生十分感動,也在瞬間融化原本對停屍間的恐怖心理,也促使他們體會到「到那裡服務,愈能放掉自我,收穫愈多。」(中國時報2006.10.18)

  誠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到:「當昔日的一切都蕩然無有的時候,只有氣味和滋味長久存在。它們比較脆弱,但都更強韌、更無形、更持久、更忠實。好比是靈魂,它們等待人們去回憶、去期待、去盼望。當其它一切都化為廢墟時,它們那幾乎是無形的小點滴卻傲然負載著宏偉的回憶大度。」(劉方、陸秉慧譯,1990)。經由這樣的體驗與感悟,讓原本冰冷之「垂死之家」之名,儼然昇華為「生命之家」(House of Living)之大愛。也因為這樣的大愛,使得原本空間不大的「垂死之家」,呈現國際化的風貌,讓我們的生命感動更多的生命。

四、讓我們一起努力---圓生命的夢
  佛經《法句經》中說:「花為何美,因它只是一心一意的開。」因此,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專注做好分內事,也是一種美。就以我們耳熟能詳之「曇花一現」為例,曇花都在晚上開,且開花的時間很短,等不及主人的欣賞與讚美,剎那間就凋零,但曇花不會因為沒有人欣賞、讚美,而怠惰不開。而海上燈塔,忍受風吹日曬雨打,依然屹立引領著茫茫的船隻,平安的航向旅程。同理,人們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可能得不到掌聲,也可能被忽略,但我們如能思索並學習曇花的精神(該開花時,就開得淋漓盡致),做所當做,為所當為,在生命的旅程,也會綻放令人感佩的驚奇。

  法國伏爾泰曾說:「人,生來是為了行動,就像火光總向上騰,石頭總往下落。對人來說,一無行動,也就等於他並不存在」。的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裡,必須靠自己,可以經由與他人及外界的互動,讓生命更豐富、更有價值,但絕不能假手別人,也不能依賴別人;每個人手中握有自己生命各式各樣的彩料,得以繪構絢爛的人生。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蘭迪.鮑許,在得知罹癌且將不久於人世後,不但沒有怨天尤人,而且憑著熱愛家人、熱愛生命、熱愛工作的情操,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醫生的魔咒,進而發表撼動人心的《最後的講演》。蘭迪.鮑許深切的說到:「失敗不但可以接受,且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也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確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

  而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磚牆,他更鏗鏘有力地警醒我們:「磚牆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磚牆之所以存在,是為了阻擋那些其實沒有那麼想要這件東西的人,就是要排除那些人。」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其限制與命運,但也各有其選擇的機會,可以衡量如何才能開展生命的意義。工作是對生命的負責與承擔,工作沒有好壞,職位也沒有尊卑與高下,只要盡心盡力,都有它獨一無二的價值。印度詩哲泰戈爾曾說:「生命因世界的需要而發現它的財富,因愛的需要而發現它的價值。」(糜文開主譯,2003:18);也說:「塵土被侮辱,卻報以鮮花。」(同上:34)

  翻閱歷史上著名領導人,如耶穌、甘地、德蕾莎修女、孫運璿等傳記時發現,愈是艱難的處境,愈能激發為人類付出的決心與勇氣,這樣的生命大愛,帶給社會無限的感動與希望,誠如佛經四十二章經所提醒: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美國偉大心理學家以及作家卡爾.麥林格(Karl Menninger)在1990年去逝前夕被問及,對於一些精神失調的病患們有些什麼建議,卡爾回答:「他應當馬上離開家裡,越過鐵軌,找到一些值得幫助的人,為他們做一點事。」(李紹廷譯,2005)的確,當我們跳脫那個只想到「自我」的心態,就有可能看到更多比我們不幸的人,正等著我們伸出援手,而我們也可能經由這樣的付出,讓生命表現得更精彩。人生難得,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在偶然與必然間,讓一切自然,則會有更多的超然。

五、讓我們一起感恩---創造生命的價值
  禪宗裡提到:「浪,有高有低,水還是水;人,有苦有樂,心一樣是心。」是的,不論外在環境如何的改變與衝擊,都要能清楚與勇敢的面對,人生不就在起伏跌宕與迂迴曲折中開展多采多姿的景象?即使不幸跌入谷底,只要能冷靜以對、寧靜思索,不急躁、不氣餒、不抱怨,也能在深淵中蓄積能量,不管如何繞道,不論如何橫逆,終能尋得谷底攀升的良方與契機。俄國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老子也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既然如此,面對人生逆境所造成的昏暗與困頓,我們不也可試著在「危險」、「危難」中尋找「機會」、創造機會。日本松下電器總經理山下俊彥在談到失敗時,曾這樣說:「要使每個人在松下工作感到有意義,就必須讓每個人都有艱難感。如果僅工作不出差錯,平平安安、無所事事,那就毫無意義了。艱難的工作容易失敗,但讓人感到充實。即使工作失敗了,也不算白交學費,因為失敗可以激發人們再去奮鬥。」弘一大師亦曾說:「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因此,只要懂得珍惜與容忍短暫的挫折與黑暗,陽光終能穿透層層的烏雲,我們依舊可以深切的期待在危難中尋得新機、開創新的生活。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曾說:「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位偉人,因為每一個人都能為別人付出!你不必要有高學歷才能為別人付出,你只要有著一顆慈悲的心,以及愛心的靈魂」(引自李紹廷譯,2005:87-88)。的確,在我們成長與生活過程中,只要多一點的用心,就可發現值得關懷與付出的事件;只要多一分真實的行動,就能創造令人感動的事例。付出永遠是人類真愛的寫照,也是人類最值得讚許的光明面。

  愛迪生說過:「我希望為人類服務,提昇人類的生活。當我沒有設想一項發明如何服務人類時,這項發明就不會完美。我必須找出這世界需要什麼,然後才著手進行。」這個天才只受過三個月的正式教育,一出生就做耳全聾,右耳也喪失80%的聽力,卻在一萬次的失敗嘗試後,發明了電燈泡中的燈絲,他真的點亮了全世界(引自李淑珺譯,2009:299)。無私的付出,激勵內在的潛能,創造無限的價值,此種利他且利己的效應,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據媒體報導,在屏東市中央市場擺攤的癌末「麻糬阿嬤」李麗珠,經醫師判定罹患子宮頸癌第四期,原本以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加上挨不過病痛、化療的折磨,幾次想不開,幸好遇到良醫的醫治與打氣,讓她堅強有鬥志,勇敢面對生活。發病五年來,每天凌晨兩點摸黑起床,親手捏揉麻糬,上午9點多騎著機車到市場做生意,雖然比起其他攤販來得晚,但她一停車,彷彿成了麻糬吸磁,人潮從四周蜂擁而來,不起眼的摩托車前,排了長長的人龍,來自各地的主顧,領著號碼牌,圍在麻糬阿嬤的身邊,這些死忠老主顧的讚美與灌迷湯,讓麻糬阿嬤堅持製作一級棒麻糬,把生命的元氣跟大家分享。沒想到一晃就過了五年,練就她不向命運低頭的生命態度,也積極鼓勵癌友不要向命運低頭(自由電子報,2009/4/12)。麻糬阿嬤雖然罹癌,但以無比的勇氣與信心,用堅忍的生命製作元氣麻糬,化為一顆顆仙丹擊退癌細胞,誠如意義治療大師弗蘭克(Victor Frankl)所言:「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

  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引自趙可式、沈錦惠譯,2001:89)。

  近來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營救智利礦工案件」,這些身陷地底下六百多公尺的礦工們,在艱困的環境中,彼此扶持、相互勉勵,終於盼到了重生的奇蹟。透過媒體的轉播,在礦場入口的「希望營」,礦工的親友屏氣凝神,當看見第一位礦工出坑時,大家的眼睛裡、雙頰上無不熱淚晶瑩。災變初始,他們在這裡安營救人,和全球一塊「望君早歸」,終於沒有失望。這樣的奇蹟、如此的感人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體會到生命的堅韌,更發現永不放棄的真實價值。有道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經歷人生的山起山落,看待事情的角度應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要能珍惜彼此呼吸間的生命價值,隨時給彼此加油、打氣。佐賀超級阿嬤不也說:「只要能道聲:『再會。』就是幸福;如果能說:『改天見。』就更加幸福;要是能說:『好久不見。』就更加、更加幸福了。」因此,讓我們一起說出我們的苦悶、我們的心聲、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幸福,並彼此珍惜與祝福,陽光終將穿透重重陰霾,照耀在我們的臉龐!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