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心在天地呼吸間

傅木龍教授

2014-03-17

  一位肌肉萎縮症者朱仲祥先生,雖不良於行,但歷經人生的種種挫折與磨練,已培養出堅忍的毅力與知足感恩的心,他常說:每天醒來,只要還能呼吸,就感謝老天;能呼吸,就覺得有希望;有希望,就覺得會有更好的明天。而就讀武陵高中的一位楊士賢同學,在年幼時因不甚被鐵捲門捲到,不得不將一隻組織壞死的手截斷,在父母的鼓勵中,他不斷的克服種種困難勇敢的活下來,但老天不眷顧,他的父母相繼過世,他牢記母親的叮嚀,要好好的活下來且要照顧弟弟,他說:我卑微得像一粒沙,但只要活著就有改變的機會,要死了什麼都沒有。是的,一個肌肉萎縮症者、一個獨臂同學,能在呼吸間,感受生命的可貴,體會生命的意義,展現生命的韌性,活出生命的尊嚴,這一切,筆者認為就是他們堅忍的「心」,在鼓舞、支持著他們要勇敢的活下來。

  因此,每位教師是否可以藉此感受一下「心在那裡」?是否可以捫心自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師的職責又是什麼?」、「我是個稱職的教師嗎?」、「我有哪些值得別人學習的教學心得與事蹟?」、「我有哪些需要再改進的事項?」、「我能正確的看待學生的學習嗎?」、「我能有效維護學生的受教權益嗎?」、「我能做好學校及家庭間溝通的橋樑嗎?」、「我能協助家長有效實施親職教育嗎?」、「我能耐心的引導學生改過嗎?」、「我能尊重學生的意見與想法嗎?」。一連串的省思,就是將「心」找回,鍛鍊「心志」的最好方法。

  在開啟「心」的過程中,可能面對自我內在的設限,也可能遭致外在的影響,而產生種種的矛盾與挫折。但試想,我們的情境與條件,比起上述二位殘障者,實在好的太多!如果我們能從「心」珍惜、知足與感恩,相信,再多的困難與橫逆,也難以阻擋我們「開啟心靈」的勇氣與決心。

  海倫凱勒幼年時,是一位又聾又盲的孩子,但經歷了無數的折磨與努力,她終於找到生存的方向,成為美國知名的演說家,她說:「一個人的人格,無法在平和中養成,只有經歷試煉與磨折,靈魂才得以強化,視野才得以明晰,雄心才得以激發,而成功才得以獲致」。這短短數語,是海倫凱勒人生體驗的結晶,足供教育工作者引以為鑑。是的,人格必須經歷不斷的磨練,才得以強化,其主要關鍵就是不斷的藉由「心」的惕勵與折磨而塑造。

  由此教育工作者要想持續保有教育的「初衷」,必須不斷的從「心」省思,強化自我超越的毅力與勇氣。正如我們常說:「失去金錢,損失不大;失去健康,損失慘重;失去勇氣,等於失去全部。」教育工作者必須永保面對逆境、積極改變的勇氣,才能在多變的社會中,不斷成長,讓一顆教育的「心」,不致因時空的改變而蒙蔽。教育是一種創造價值的過程,其間,必須透過不斷的感動,才能啟迪孩子天真無邪的心,而這一份感動,就要依靠每位教師發自內心的愛,這偉大的愛存乎於一心、存乎於呼吸之間,不是嗎?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