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家庭互動與溝通

林靜霞老師

2007-12-06

  於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聽到自己或他人對於做人難為的感嘆,我們每天拉開生活的序幕,在人生舞台有多少角色要扮演,有多少人際互動要面對。想要扮演稱職的角色及建立好的人際關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這需要維持個人及他人間平衡的能力。一方面我們希望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另一方面我們又想和他人建立關係,一旦在兩方面中的任何一個方向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困擾。

  人際互動中關係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莫過於家人間的相處。人生最大的喜悅與滿足莫不來自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庭。學業的精進、事業的成功與社會地位的提昇,固然也會令人獲得慰藉,但是如果欠缺和諧與圓融的家庭關係總是有些失落與遺憾。

  為什麼最親密的家人不和諧?是什麼因素讓彼此掉入爭論、冷漠、惱怒、甚至惡言相向?是什麼原因阻擋了愛的交流?我們有理由相信大部分的人對待自己的家人都是懷著善意的,但因溝通有礙沒能把所懷的善意適當的表達出來,懊惱挫折生氣憤怒陷入破壞性的爭吵,或者是築牆保護避免相對。往往一些小小的事端卻引爆一場威力驚人的戰爭,結果是輸了情也賠上了關係。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例子鄭家的家庭互動過程與溝通對話中究竟透露什麼訊息?有哪些是可以學習與調整改善的?由他人的例子也同時瞧瞧我們自己家人間的相處是否有類似的故事。」

  鄭家的餐廳,媽媽正在叮嚀剛從學校放學回家的六年級女兒快點用餐,以便趕上七點的英文補習課,女兒帶著求助的眼神問媽:「我的頭好痛,今晚可不可以不去上課?」媽媽嚴肅回應:「不可以,頭痛吃顆止痛劑,上課要緊,不能隨便缺席。」一旁的爸爸替女兒說情:「小英身體不舒服,還是讓她告假好了。」

  媽說:「都是爸寵壞孩子,每次都替孩子說話,稍稍頭痛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小英妳還是快點吃飯,待會兒媽帶妳去。」小英一臉無奈拿起碗筷卻一動也不動。」媽又出了聲:「叫你快吃到底聽到沒?」爸爸看到太太的堅持忍不住說:「孩子一天不補習又怎樣?妳未免太固執欠缺變通。」媽媽內心解釋女兒的行徑一定與爸爸的支持有關,即時遷怒指責丈夫:「閃一邊去,孩子的事歸我管,你不要插嘴,該說話的時候不說,不該說話的時候你就少開口。」

  面對咄咄逼人的氣勢,先生拉高了嗓門:「什麼孩子的事歸你管,不要忘了她姓鄭不是姓李,真是搞不清楚狀況。」太太有點抓狂哭喊:「什麼?我搞不清楚狀況?這個家不是我撐哪有今天?」沒良心的男人。是啦!一切都你對,我從未做對事,我最差我最笨,我是沒有智慧的女人,你當初瞎了眼才娶了我…。」先生也火大了:「不要一副受苦受難的委屈樣,表面妳哭訴的好像我真的欺負妳虧待妳,事實的真相完全相反,妳老是批判我這個不對那個錯誤,我在妳心中才是一無是處。」一場風暴就此展開,這時刻夫妻倆人幾乎忘了那嚇得滿臉鐵青的女兒楞坐在一旁。

  夫妻倆人原本對女兒上課與否有不同意見,後來卻失去了焦點延燒出你輸我贏或你對我錯的情緒失衡。鄭先生與太太相當不解他 倆為何屢次上演同樣的戲碼?而且總是一發不可收拾,事後卻相當挫折與自責。

  鄭先生來自一個家規嚴謹的家庭,身為長子的角色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從小背負父母殷殷期盼,要努力要爭氣要出人頭地幾乎是他生活的指標,表現優異是理所當然,功課稍差就要接受嚴厲的批判指責。鄭太太是家中么女,是父母一直期待生個男兒卻在連生五個女娃之後又生了她,她從小一直感受到自己是多餘的,愛哭的她惹家中所有的人煩,自幼至長活在被拒絕的陰影中。先生被數落及太太不被器重的孩提記憶兩人皆留下自我貶抑的內在狀況,當對方不認同自己的作為時即刻勾起過去的「原痛」,激烈的舌槍之戰是自我防衛的反應,並非哪一方得罪大惡極。

  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家人間當緊張升高時,先能覺察認清明白自己的心境與感受,跳開兒時的情緒牽動,如此的關照與鬆綁有助於放開自我否定的無力感,進而讀出對方如同自己渴望被支持的內在需求,接著溝通表達相對有不同質地的接觸。例如先生學會說:「我欣賞妳為女兒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妳不希望因小事耽誤學習影響進度,妳的美意我懂,但我的想法是孩子不舒服不見得能吸收多少教導。尤其想到自己小時候的被逼迫,實在不忍看到孩子承受相同的壓力。」當太太收到先生的意圖不是否定自己的作為,扭曲的即時回應自然消失...太太也以正向的表達:「我從小就希望被看到,我一向很努力證明我是不錯的,我真的很需要你的認同。」彼此能留有一些迴旋的空間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不管多麼親近的家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需求、觀點、信念、期待、與作為,每個人都有不足與不能的極限,共同生活於同一屋簷下,交錯複雜的關係網路時有障礙在所難免。任何困難與掙扎其實是激勵成長與學習的禮物,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情境都包含著許多開創新機的可能性。有時候它像負擔但卻也是寶貴的資源,當家人從失望挫折中走過迷津與困感,彼此能夠相知相惜相扶持,那麼豐富而滋潤溫馨又滿足的家庭互動關係是指日可待的。」

  學習放鬆不必承擔很多你認為該承擔的責任,你有自我要求自我管理的本能,但不能期待他人與你步調相同。對你是理所當然,對他人則未必。你很快告訴別人該如何做,用意雖佳但不一定達到效果。明智的做法是知道何時該說,否則引起反彈是既傷人又徒勞無功。每一件事可能都沒有絕對標準的做法,你能尊重別人按照他的方式學習成長,那就是自我鬆綁的禮物。」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