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孩子更聰明的教養觀

陳龍安教授

2009-05-26

  最近在許多親職講座中,筆者問參與的父母:「如果有一種讓孩子吃了會變聰明的『仙丹』,你會希望孩子試試嗎?」許多父母都表示願意,反應熱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普天下父母的心願,「仙丹」目前雖然沒有,但是已經有許多專家研究,提供了一些教養子女的妙方,或許您可以加入這「煉丹」的行列,對於增進孩子的智能會有更多的幫助。

一、讓孩子變笨的「高招」
  讓孩子更聰明、更健康、快樂,是為人父母所追求的目標;但許多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卻不知不覺使用了下列「高招」,使孩子變得更笨、也更不快樂:

 (一)過分寵愛:要什麼有什麼,對孩子百依百順。
 (二)處處干涉:不滿孩子的表現,對孩子嘮叨、管束與控制。
 (三)追求完美:不容許孩子犯錯或失敗,要求每件事都做好。
 (四)重視成績:一切獎賞以成績為依歸,要求一百分。
 (五)父母不和:家庭四分五裂,每天吵吵鬧鬧。氣氛不好。
 (六)不准發問:不允許孩子質疑,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七)事事代勞:認為孩子小不會做事,凡事替他做好。
 (八)限制遊玩:認為遊戲不是一種學習,常責備孩子貪玩。
 (九)鼓勵聽話:只要乖乖聽話的都是好孩子。
 (十)揠苗助長:不考慮孩子的興趣、程度,反而勉強孩子補習、學才藝。
 (十一)動輒責罵:求好心切,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凡事責罵。
 (十二)沉迷電視:每天沒有選擇的讓孩子看太多電視,或熱衷於電視遊樂器。

  想想看,在生活中,您有沒有不知不覺得使用上了上述的「高招」呢?許多父母看到這些「高招」不免會「觸目驚心」,因為這正是他們慣用的方式,也難怪孩子會不快樂。

二、讓孩子聰明的基本原則
 (一)提供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與支持性環境-讓孩子受到親情的溫暖,激發對家的向心力與榮譽感,以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敏覺和關心-當孩子顯示出特殊才華時,要及時鼓勵與輔導;當孩子有了一些不良適應的跡象時,應立即關心與協助。
 (三)接受孩子的錯誤和失敗-對孩子要有信心,孩子的信心是成功的保證,在孩子錯誤或失敗時,要能更具耐心,幫助他度過難關。
 (四)引發孩子內發的動機,培養主動、積極的學習意願-設法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用讚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自動自發學習。
 (五)讓孩子有機會動手做-從親手做的過程中所學的效果往往比直接教導還要好,設法指導孩子實際操作試驗,以享受動手做的樂趣。
 (六)父母應以身作則、樹立典範-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子女,做孩子的楷模,安排有意義的活動,親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七)容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和新奇的想法-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意見以及不平凡的想法,父母也要能包容和接納。
 (八)維護孩子身心健康-身心的健康是孩子成長的基礎,適當的營養及運動是必須的。
 (九)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練習如何做選擇、決定-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家中重要的決定與討論,也讓孩子能自己選擇一些學習的活動。
 (十)教導孩子研究的方法,及獨立學習的技能-懂得自己計畫、找資料、做實驗及寫報告,都是提高智能的要件。

三、教養子女智商一等的秘訣
  從許多成功父母的教養觀中,我們可歸納出一些教養子女的秘訣,把握這些要訣,您的孩子會更聰明,更快樂!

 (一)把握時機,在快樂的氣氛中,安排激發智能的活動與孩子分享,強迫、刻意的訓練,不但容易揠苗助長,也常遭排斥。
 (二)管教方法要有彈性,安排的活動多樣化;孩子在有興趣的活動中更樂於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好更快。
 (三)安排問題情境,或製造問題,跟孩子一起找資料解決問題,讓孩子有機會與父母共同思考,腦力激盪。
 (四)尊重孩子的意見,他孩子有話說時,能微笑和點頭,專心聽他說,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問題,並接納孩子不同意見的雅量。
 (五)盡量鼓勵孩子發表意見,利用視聽設備如錄音機,訓練孩子的口才,讓孩子有機會主持家庭會議,或即席演講的練習機會。
 (六)讓孩子有個自由快樂的天空。但也不能太迷信「自由的神話」而形成「放任」,必須掌握「恩威並重,軟硬兼施」的大原則。
 (七)孩子都是朝著父母鼓勵的方向發展;我們要讓孩子聰明,就要經常讚美他的聰明表現。
 (八)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察言觀色、機警敏覺,在日常生活中能發掘一些缺漏,努力設法解決問題。
 (九)鼓勵及指導孩子會計畫和安排自己的作息及活動,做個時間的管理者。
 (十)注意自動自發的學習動機與意願,做個主動的學習者。
 (十一)引導孩子懂得「惜福」與「感恩」。
 (十二)教導孩子獨立學習及研究的方法。

  總之,孩子的聰明與否,雖然與先天遺傳的稟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教養的方法。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是否嘗試努力做個稱職的父母,是否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資料取自陳龍安教授著「創意的父母,快樂的孩子。」


※本文節錄自陳龍安教授部落格,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