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領導比管理更為重要(上)

曾仕強教授

2007-05-31

  很多人認為領導不過是管理的一種項目,其實並不是這樣,領導可以和管理相提並論。管理比較重視制度面,似乎法治就是良好途徑。領導則更加重視人性面,法之外還要人情義理。

  制度化是管理的基礎,管理當然非制度化不可。但是制度化管理容易僵化,並不是良好的管理。人活者,畢竟以人情最為重要,不可不惜情。因為人而無情,何以為人?管理得再好也沒有用。

  人性化管理,必須以領導為主軸,剛柔並濟。透過溝通、協調和控制,激發出高度組織力。把組織成員,總動員起來,共同完成組織目標。整個歷程,必須充滿人情,才能夠真正樂在工作。

一、學習領導者應達成下列目標
 (一)瞭解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修己和安人。
 (二)明白領導是發揮安人潛力的歷程,並能在實際運作中加以體會。
 (三)知道心與心的互通原理,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知心、交心、連心的活動。
 (四)由心與心的互通歷程,認識領導的真正意義,並能實際嘗試運用。
 (五)明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因素對領導所產生的影響。
 (六)分析三種不同的領導風格,並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分辨。

二、管理偏重制度面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從修己到安人的相關活動,實際上都是管理的過程。環環相扣,彼此互相影響。一般說來,管理的起點是修己。管理者先把自己修治好,做出良好的表率,以身作則,尋求安人的效果。

  管理的最高目標在安人,把人安頓好,讓大家放心地好好做事。人不能安,事情必然做不好。少數人安,不如大家都安,所以修己只算是獨善其身,使眾人安寧才稱得上良好的管理。修己安人,為管理者的共同信念。人人用心修己,大家互求安人,應該成為共識。

  安人從明辨是非開始,把是的部份保留下來,去掉非的部份,使其成為標準。然後把標準明訂為制度,希望組織成員共同遵守實行。管理必須制度化,沒有制度的管理,算不上良好的管理;但是制度化的管理,卻不算良好的管理。這是領導者必須深思的重要課題,不能不用心加以體會。因為制度化很好,過份制度化反而不好,若非經驗豐富、體會深刻,實在很不容易瞭解。

  制度容易僵化,缺乏權宜應變的空間。過份強調制度化,將組織的高、中、基層人員完全綁得死死的,動彈不得,當然不是良好的現象。若是基層死守制度而高階卻不必遵守制度,豈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必然令人不能心悅誠服。何況制度經常不切時宜,修訂起來又費時費力,往往趕不上實際的需要。

  如何使制度化為大家所歡迎,而且能夠有效落實,有賴於圓通的領導。用人性面來補制度面的不足,應該是領導者必須用心的地方,也是圓通領導的精華所在。

  領導是發揮安人潛力的歷程,把修己安人的管理效果充分發揮出來,才算是圓通的領導。從這個角度看起來,領導比管理更為重要,因為管理的效果能否宏大?完全看領導能不能達到圓通的地步,使大家盡心盡力。

  一般而言,管理只能夠使眾人盡力而為,而領導卻能夠進一步促使大家全力以赴,也就是盡心盡力。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的差別,在前者十分努力,卻未必用心,而後者則十分努力之外,加以非常用心。

  我們認為:努力工作沒有用,而用心做事才要緊。努力工作,表示一切遵照規定,很容易不動腦筋,以致產生努力浪費資源,努力製造問題等等偏差現象,使大家大傷腦筋,卻找不到違反制度的缺失,而有效加以處理。用心做事,情況就完全不同。用心的人,自然會凡事動動腦筋,並且配合大家的需求,共同為安人著想,因此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把事情做得十分圓滿。

  圓滿的意思,是大家都明辨是非之外,同時還要顧及彼此的面子。在圓滿中分是非,才是人性化的表現。領導者當然必須重視制度化,然而在法令許可的範圍內,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們常說的衡情論理,其實就是人性化的調味,使法令的僵硬性,獲得一些滋潤。做人最要緊的是人情,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總歸離不開做人,因此也免不了人情。人而無情,縱使有再大的成就,也不過是短暫的收穫,轉眼成空,實在不值得。圓通的領導,必然是合乎人性需求的作為。完全重視管理的主管,很不容易兼顧人情,達到這種圓通的地步。

三、領導重視心與的心互通
  領導必須透過別人的工作來達成組織的目標,是一種「個人或少數人對多數人或大多數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感應」。因為被領導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只能智駁而不能力取,所以心與心的互動,產生有效的感應,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被領導者的心,直接影響到領導的效果。能遇還要能合,才能夠如膠似漆地團結在一起。

  有機會在一起,卻不能彼此交心,緊密地合作,便是遇而不能合,不如不遇。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遇會,固然有一拍即合,證明彼此頻率相近,確屬志同道合的;也有親身體驗之後,才發覺有緣無份,好比一盤散沙,很快就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不能交心了。一般說來,領導者擇人而用與被領導者擇主而事的過程,都屬於心與心的互動。主要的關卡,分述如下:

(一)知心
  瞭解對方是否是自己所要用的人,或者自己所要追隨的明主?換句話說,彼此能夠聚合在一起,成為共同努力的伙伴?不但要知人,而且要進一步知心。

(二)交心
  領導者確信「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重視人才。被領導者明白可事之主難遇,珍惜良機。兩者互相尊重,遇而且能合,才能夠慎重地交心。

(三)連心
  遇合如果出於一時的衝動,勢必很快就會分離,兩顆心靈不能夠連接在一起。若是出自真誠,很快培養出高度的默契。而且愈來愈密切,當然能連心。

(四)綁心
  心連起來,經得起各種嚴苛的考驗,持久不變,稱為綁心。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之後,心就緊密地綁在一起,至死不渝,可見綁心的可貴。

由知心到綁心,是一種心與心互通的過程。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