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何為易經---破解宇宙人生64個密碼的寶典

曾仕強教授

2010-12-27

  凝聚著中國古聖先賢智慧的《易經》,曾長久地被誤解為一本算命專書。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東西文化的交融,《易經》愈來愈受到中外科學界、文化界的重視,西方學者更奉之為「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

要瞭解《易經》,首先要從「何為易經」這個問題著手。

  歷代文獻皆記載「易為群經之首」,不論「五經」、「六經」或「十三經」,皆尊《易經》為首。然而「首」這個字,定義的還不夠貼切,建議可改為「始」,也就是「易為群經之始」,因為易是諸子百家的思想源頭,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何為《易經》?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只有炎黃子孫能心領神會,西方人很難明白這種中國式的邏輯,因為答案不論怎麼說都對,但都只對了一部分,不可能完全正確,因為《易經》可致廣大而盡精微,如同浩瀚的海洋般,你可以搭豪華遊輪乘風破浪,快樂出航;也可以入住海濱別墅,飽覽風光;或直接縱身入海,深潛輕躍,體驗悠然自得的快意──不論你用何種方式,都能夠親近海洋,然而親近之後,誰都不能說自己就真的是完全瞭解這片海洋了。

  關於《易經》的解讀,為什麼總是見仁見智,或各執己見?就因為每個人都只從一個角度去看,都只觀察到一個面向,都只講對一個部分,很難把它講得完全,所以研究《易經》,一定要有比較寬廣的包容性。

一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集體創作!

  《易經》是如何完成的?《漢書•藝文志》裡記載:「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易經》的完成,經歷了三位聖人的心血結晶。第一位是上古的伏羲;第二位是中古的周文王和周公父子(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家族與個人密不可分,因此一家人可視為一人);第三位則是近古,也稱為下古,我們最為熟悉的孔子。

  照理來說,上述三聖分明有四個人,為什麼要說成三個人呢?箇中道理就是源自於《易經》。因為「三」是奇數,屬陽;而四是偶數,屬陰,因此才說「人更三聖」,而不說「人更四聖」。中國人的唐裝,鈕扣一定是五顆或七顆,不是四顆或六顆;中國人的陽宅,階梯一定是奇數而非偶數,都是源於同樣的道理。

  實際上,《易經》成書所經歷的時間非常久,所經歷的聖人也非多,可以說《易經》是中國古聖先賢所集體創作的成果。因為農業社會分工合作的特性使然,中華民族幾乎所有事物都是集體創作的,很少有一個人單獨完成的。

  《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呼應了道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思想──大到沒有外面,夠大的吧!小到沒有裡面,夠小了吧!現代人很喜歡講「系統」,其實,世界上最大的系統正是《易經》,因為所有能列舉出來的大系統,例如:太陽系、銀河系等,都不可能大到「其大無外」;而所有能列舉出的分子、原子、質子、電子等等元素,都小不過「其小無內」

孔子時代就已經解開了宇宙密碼!

  那麼,如此廣大精微的一本書,究竟有什麼用處呢?若是一言以蔽之,有些人會不相信,有些人會嚇一跳,但如果大家讀通這本書,一定會恍然大悟——《易經》就是一部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說法太誇張,因為現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兢兢業業,就是為了解開宇宙的密碼。有了那麼精密的儀器、那麼尖端的技術,他們都還不敢說能夠做到,這麼,一本幾千年前的古老經書,如何能做到這樣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大家心裡一定充滿疑問:「那麼,密碼究竟解開了沒有呢?」如果沒有解開,那不是空談嗎?講了半天,沒有效果,即使再古老、再廣大,又有何用?我們可以大膽地說:「解開了!」

  孔子解開這個密碼後,到目前已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但我們一直都是小用,從來沒有大用過。孔子曾感慨地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是他的感慨,後人沒有聽懂,只是把它當成古書來背、當考題來申論,卻參不透孔子真正的想法。「人能弘道」,意思是人能夠主動把密碼拿來好好運用;「非道弘人」,意思是人不能被動地躺著,等待密碼來幫我們的忙。孔子真正想表達的是:「宇宙的密碼已經解開了,但是要靠人來把它發揚光大。」那麼,我們又憑什麼說,在孔子的時候,宇宙的密碼就已經解開了呢?


※本文節錄自曾仕強教授《易經的奧秘》,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