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清涼音同道責任重大

曾仕強教授

2014-12-27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從來沒有倡導農業化。我們知道唯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才是人類文明的榮景。我們同樣重視工業和商業,也沒有強調工業化和商業化。五千多年來,我們所關心、重視的,就是文化的傳承。

  不幸的是,近四百年來由西方主導的結果,工業化汙染了自然環境,而商業化則幾乎吃掉了所有的文化。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熱衷於以機器人取代人力,用金錢來衡量所有的事物。文化被當作生意看待,只重用來營利的文創,卻嚴重地傷害了先賢古聖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

  我們發現不幸中尚有一絲大幸,那就是「清涼音」名如其實,在愈來愈清涼的氣氛中,堅持傳播中華道音。主持人洪社長,學歷不高,出身貧寒,又未曾發展宏大事業,賺進巨大財富。竟然私底下立下莫大志願:要終其一生,不辭勞苦,不記成敗,盡心盡力,把中華道統傳承下去,使後代子孫,不忘本,促使中華文化,綿延不絕。

  論語記載: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洪社長全做到了,只是把「君」換成「道統」,便獲得滿分。所以在大家心目中,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洪社長是實踐者,清涼音就像一個大家庭,家裡家外,充滿了好學的氣氛。彼此切磋,互相尊重。共同為中華道統而竭盡心力。

  「清」字從「水」旁得意義,由「青」得聲音,便是「美好的水」。老子以「上善若水」來譬喻「道」。孔子在流水旁邊,也感慨「逝者如斯夫」!寄望大家抓緊時間修「道」。中華民族性像水,相較於西方人的「火」文化,我們更近於「水」的靜、柔、弱。

  「涼」字意指涼爽舒適,但尚未達到寒冷的地步。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最要緊的是人情,人情最妥善的是合理。中華道學,不冷不熱,正好是合乎人性的中道。涼爽舒適中明道、行道、正道,成為最美好的生活。

  「音」是物體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響。傳播中華文化,必須音色、音信、音效兼顧並重。才能在心曠神怡中,說者心口如一,而聽者心領神會。道音恆久綿延,人類生生不息。善盡「人為萬物之靈」的神聖責任:時時憑良心,處處立公心,凡事求合理,常傳清涼音。

  中華道統源於「易」成於「孝」,我們對「易經」先要有一些正確認識。明白「占卜、算命、看風水」不過是小用,通過易理來為人處事,推測未來可能的變化,並且做出合理有效的因應,才是真正的大用。進一步運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維方式,來解讀經典,務求不偏不倚而能合乎中道。還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把所學、所知、所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自我檢驗、校正、改善。把「孝」的項目,列為對自己、對他人的首要檢驗,因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為人之根本,當然要格外加以重視。不孝父母,其他表現很可能全是虛假的。

  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都是文化載體,其中所載的,是中華道統,才能稱為中華文化。文化載體可以承載各色各樣的文化,用漢字、講華語,倘若所承載的內容並不符合中華道統,那就不是中華文化。

  網際網路充分發展的現代,人類所最需要的,是選擇力和判斷力。慎選載體的內容,明斷其中的真偽,實在很不容易。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人生的規律,原本就是自作自受。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把「自」字放在「天」的前面,便是警示我們,先要自己好好做,老天才可能保佑。「學則不固」的意思,是不要一聽就信,也不要一聽便不信;不能一看就接受,也不應該一看便拒絕。所學的先當做多一種參考,然後「擇善固執」,務必要真正能夠「確信」(不是什麼「確幸」),才能拿來印證、檢驗,這才是有效而安全的「學而時習之」。

  吃飯個人飽,真理各自了。個別的物理研究、化學實驗、數理推演,我們分享成果就好,並不一定要親自參與。然而有關宇宙人生的共通法則,全人類都應該透過真實生活的體會和驗證,任何人都要親自參與,他人無法取代。特別是當前的普世價值,大多由西方主導,未必完全適用於廿一世紀。全世界都知道倫理,惟獨中華民族重視倫常。如何以倫常來合理調整當前的普世價值,讓我們清涼音同道,齊心協力,相信必然有成。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