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易經系統廣大包容,求同存異

曾仕強教授

2012-02-20

  伏羲原本用符號來預告天氣變化,後來漸漸發現,不僅僅是氣象,許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都可以從中去推展、開發。依照現代的標準,《易經》可歸類為「自然科學」。但我們知道,在孔子之後,這部書除了自然科學的部分,還延伸出「人倫道德」的觀念,兩者合而為一,才能夠完整表達出《易經》的思想。

  現代人學習《易經》,有何實質意義呢?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學了半天沒有用,何必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部書上呢?其實《易經》妙用無窮,以下提出最重要的三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易經》可以糾正我們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現今社會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使人們的腦筋混沌不清,可是我們卻不自知。舉例,現代人非常普遍地認為「自信」是對的,但是,「人應不應該有自信?」這個問題不能用「應該」或者「不應該」來回答。

  《易經》有言:「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句話是包含「自信」在內的。但是中國人講「自」,只有:「自覺、自反、自省、自律」,從來沒有講過「自信」。現在年輕人太自我、太自信,一生都不會幸福的。因為,人有可控制的部分,也有不可控制的部分。可控制的部分是「操之在我」,但不可控制的部分是「操之在天」,所以中國人的信心是「對老天有信心」,而不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老天會保佑我們這種能自覺、自反、自省、自律的人,多拐一個彎思考:「如果老天不保佑我們這種人,那還保佑誰呢?」如此而已。如果把「老天」的因素去掉,只留下「自信」,那麼人就會變得自大、狂妄、過分自我,人際關係也會變得很差,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現今有很多所謂的普世價值,其實都是有待商榷的,在學習《易經》之後,我們才能將錯誤觀念釐清。

  第二點,《易經》有神秘性,也有道德性。有神祕性,是因為過去科學不夠發達,我們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解釋它,只好用神道來包裝它。現在科學發達,我們可以把《易經》裡的神祕性,用現代科學來詮釋,但是它的道德性,卻是無法被取代的。我們相信《易經》的道德性,將會在二十一世紀,得到充分的發揚。

  第三點,《易經》求同存異的思想,是實現全球化的必經途徑。全球性是必然的趨勢,誰也阻擋不了。但凡是全球性的活動,都會有人強烈反對,因為全球化會引發很多人的不安,認為在全球化以後,本土文化就會消失殆盡。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會希望自己的文化被消滅,因此,唯有像《易經》這麼廣大包容的思想體系,才能夠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易經》提出「求同存異」的觀念──我們「求同」,但也「存異」,在尊重各地文化的前提下,從中找出一個最大公約數,轉化為世界大同的基因。求同存異的精神,正是《易經》在二十一世紀成為顯學的重要關鍵。


※本文節錄自曾仕強教授《易經的奧秘》,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