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成為優質父母的第三堂課---主要照顧者態度一致

黃秋蓉老師

2008-03-04

  幾天前有個媽媽憂心忡忡的跟我說他就讀三年級的女兒,吃飯慢吞吞(要是沒催他,他可以吃二、三個小時),做事慢吞吞,早晨起床至少拖個十分鐘、刷牙洗臉十五分鐘,連上個洗手間都要二十分鐘,媽媽每天早上催他上學催得胃都痛了,好不容易送出門了,放學回來叫他寫功課,如果沒有在旁邊眼睛盯著他一個字一個字的寫,一個小時可以寫完的功課,他可以拖三個小時。對他恐嚇、威脅、利誘,任何方法都試過了,通常第一次有用,第二次就沒用了。這個孩子很會察言觀色,處罰他的時候,只要有爸爸或奶奶在場,他知道有靠山,根本就不怕。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他才對。

  聽這位媽媽講得那麼激動,雖然我知道他是愛孩子的,但他的做法已經造成孩子的依賴感,養成被動的習慣。加上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的態度不一致。造成孩子的行為無一標準可遵循,容易鑽漏洞。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孩子改善偏差行為,一定要靠團隊的力量,也就是情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教養觀念的一致性。

  回想我剛懷老大的時候,婆婆就常跟我說,孩子出生以後,我們三個的教養態度一定要一致性,不可以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若是我們之間的教養觀念衝突時,絕對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爭執,我們私下商量之後再做調整,否則孩子的價值觀會混淆,不知道誰才是對的,最後學得了一套察言觀色的本領,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若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情境中長大,會因為行為準則的不一致性,而產生自我矛盾的現象,容易焦慮、恐懼、低自尊,導致安全感不夠,自信心不足。

  我們在百貨公司或是玩具店,常會看到孩子因為要買玩具而賴著不走,或是坐在地上大哭大鬧的情形,這個時候就考驗著父母的智慧囉!您會怎麼做呢?柔性勸導?轉移注意力?威脅他?還是先威脅後妥協,最後拗不過只好買給他?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都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後遺症。那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些衝突與不愉快呢?

  有一次我們帶孩子去玩具反斗城,那裡是孩子們的購物天堂,各式各樣的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看了自然就會想把他帶回家囉!其實,不要說是孩子,想想我們自己,在逛街的時候,要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想辦法把他帶回家的不是嗎?因此第一次去的時候,我讓他們兄弟倆各選了一樣自己喜歡的玩具。

  他們有這個愉快的經驗,自然下次聽到可以去玩具反斗城的機會時,就把買玩具聯想在一起,但為了不讓他們失望,又能保住我的荷包,於是跟孩子們說,今天爸媽要去家樂福買菜,你們兩兄弟可以去旁邊的玩具反斗城看玩具,可是今天不買玩具,我強調的是『不買玩具』,如果你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到,我們就一塊兒去,如果沒有把握就留在家裡跟奶奶在一起。兩兄弟聽完一口答應。

  到了目的地,我和孩子約定一個小時後碰面的地點,於是我們各取所需,我們買菜,他們看玩具。一個鐘頭後,兄弟倆準時出現在約定的地點,當他們看到我們的時候,就真的那麼乖的跟我們回家嗎?當然不是,他們興奮的拉著我們去看他們發現的新玩具,哥哥呢口沫橫飛的說明玩具的功能,及如何如何的好玩,弟弟因當時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則在旁邊附和著說對呀對呀!對呀對呀!他們之間的『合作無間』,你可以感受到兄弟兩對這玩具的鍾情。

  但當說明完後,兄弟倆同時看著他們的爸爸說:『媽媽說不可以買』,先生一直以來是那個絕對的白臉,看到孩子那雙乖巧的眼神,心理早就屬意要買給他們了,但礙於我們共同的默契,『教養態度的一致性』,何況來之前我們就已經說過今天不買玩具的,於是他用手碰了我一下,暗示我買那個玩具給孩子,當我收到他的暗示時,我就蹲下來,也跟孩子一樣看著先生說:『爸爸,你看我們的孩子多麼講信用,說不買就不買』。說完,只見兄弟倆艇起胸膛,手拉著手往出口的方向走,邊走還邊討論,如何將他們的舊玩具拼湊出同樣的功能。

  從這次的經驗中,我更篤定,只要事前策略做得好,孩子是可以很講道理的,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親的堅持,千萬不可出爾反爾,自己破壞自己的規定。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