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跟往事乾杯

饒夢霞教授

2021-08-04

  一直以來,我致力跟學生一起耕耘出亦師亦友的關係,原因無他,問問自己喜歡跟什麼樣的老師學習?答案自然就出來了。古話說得沒有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但現代的老師幾乎只重視授業,甚至還會以授業的對象來區別高低。

  剛回成大任教時,有一次在一個會議上,一位師範體系培養出來的老師抱怨剛剛上路的培育師資新政策說:「為什麼是讓一般大學或是師大開辦中等教師的教育學程?為什麼我們師院就只能辦小學的學程?難道我們師院一定要辦那種最低微的小學教育學程嗎?」

  一聽到這個話,包含我在內,幾位其他學校的代表紛紛舉手發言,我們共同的意見是:所謂「良師師國」,越小的老師其實越重要,因為幼稚園、小學是人生的奠基階段,教育工作者怎麼可以用中學師資或國小師資來區分工作的高低呢?

  就像我今天在大學裡面任教,也不代表我就比教中小學的老師地位更高,其實我得感謝這些中小學老師,因為上游做得好,下游才有辦法接棒教學。大、中、小學的老師,只有分工不同,不是地位高下!

  如果不能正確地認知到這一點,很容易就會走錯方向,而且喪失教學熱忱。

  用大家流行的幾個Q來講,許多人認為好老師最需要具備IQ,部分人可以擴大到EQ,但我卻主張,一個好老師最需要具備的素養其實是LQ,這裏的L 指的是 low,而且要把它當做動詞用,就是放低,降低,降低什麼?low your status,就是身份,身段、腰桿,如果一個老師願意學習放下身段,師生距離就能拉近,相信教學效果會大大增長。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big dog,或者Top dog,是指人際溝通中,如果有一方把架子端得很大,或是比較強勢,這個溝通就不會太有效。以同樣的道理來看教育界,如果老師們覺得自己是專家,是碩士,是博士,用一些外在的光環把自己地位抬得很高,這樣的人,就是LQ不高,人家光聽他的頭銜很可能就退避三舍,或者唯唯諾諾,怎麼做有效溝通呢?

  反過來說,優勢的一方如果能夠降低、放下自己的腰桿,用適合對方的水準、或是他能夠理解的程度表達,信念就很容易被接受,才可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這難道不是老師最應該具備的素養嗎?!

  我常開玩笑說,如果在成大做一個關於「全校最不像教授的教授」票選活動,我一定會榜上有名,學生常說我不像教授,倒像媒人婆、隔壁的什麼阿姑、阿姨,還有人說像太陽,我從來不介意別人不把我看做是教授,不管台下的人幾歲、什麼教育程度,我總喜歡換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跟對方一樣的角度,用他們的角度來瞭解他們的需求,再用他們可以聽得懂的程度來表達我想表達的理念。一個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工作者,其實是缺乏同理心與適應力的表現,教育要成就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育者的傲慢。

  當然,放低姿態,不等於放棄尊嚴,通常在「授業」的部分我會嚴格把關,但是在「傳道、解惑」這兩個部分,就扮演朋友的角色,常常,在成大校園裏遇到學生時,我會問說:「耶!怎麼樣?你上次那個事情解決沒有?」「耶!妳不是說要帶男朋友來給我看嗎?」同學們對我的回饋也很讓人感動:記得剛接任成大的輔導中心主任時,因為沒有行政經驗,心裏本來就慌,偏偏學校還接二連三出事:先有學生在屏東騎摩托車被砂石車碾過,頭手異處;過了一個禮拜,建築系的同學在校園跳樓;過了一個禮拜,又有同學被性侵害....因為壓力太大,上課時無意間透漏了一些覺得自己能力很差的感慨,沒想到下課後有學生寫字條給我:「學校百廢待舉,所以才需要你這樣的人出來領導啊!請老師不要氣餒。」實在很窩心,很感激,這字條至今我仍珍藏著。

  我喜歡用「生命教練」來定義老師這個角色。教育是全人事業,我們不是在教室裏才是老師,在生活裏也是,為了更瞭解學生生活,我經常邀請學生到家裏來,用輕鬆自然的方式來交流分享,曾經有學生到我家之後跟我說:「老師,自從去過妳家以後,我發現原來婚姻也可以經營得很好,現在我對婚姻有信心了。」輕鬆自然的家庭氣氛,感染了一個原來有婚姻恐懼的學生。

  教育跟人生一樣,有時候「無聲勝有聲」,不是嗎?!

※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