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避免兒女陷入媽媽的記憶缺憾

吳娟瑜老師

2017-02-08

    媽媽窮緊張,找到「反應過度」的記憶模式,讓兒女做自己。

 

             「我看她那樣讀書的態度就是很擔心,這樣怎麼考得上好學校,我要她會時間管理,要做好課業規劃,她不聽,結果我們就吵起來了。」一位媽媽正在傾訴女兒的不是。

              乍聽之下,彷彿這位媽媽的女兒應該是國、高中學生,我問道:「請問女兒幾年級?」

            「二年級!」媽媽回答得很爽快。

            「是國中二年級?還是高中二年級?」我又追問了一下。

            「是小學二年級。」媽媽糾正了我。

              我嚇了一跳,女兒這麼小,有需要對她講這麼重的話嗎?

              另一位也很認真成長的媽媽,她的困擾是自從生了小女兒後,已經九歲的大女兒有了「行為退化」的表現,不是常常用童音撒嬌,就是要求喝「ㄋㄟㄋㄟ」,媽媽一急之下,為了滿足大女兒的失落感,於是又摟又抱,儘可能讓大女兒有安全感,還用很專業的口吻告訴大女兒:「妳目前正在一個過渡階段,因為妳的人生出現了手足的競爭,妳多少會有些迷茫,不過……」

              當媽媽如此嚴肅正式地分析給大女兒聽時,大女兒似懂非懂,她只想把媽媽摟得更緊,她不想要有人來搶媽媽的愛。

             這位媽媽疑惑地問我:「是我反應過度了嗎?」

 

媽媽窮緊張?

 

            無獨有偶,有一回,在廈門的演說會場,碰到一位聽講時非常認真―不但振筆如飛,還不時點頭回應,下課後又急著來追問的媽媽,她最大的困擾是女兒反應太機伶,讓她招架不住。

          後來,在第二堂課的Q&A 時段,我問現場聽眾,有誰想問問題時,一位約七歲的小女生舉起手來,她說:「我媽媽喜歡問東問西,讓我很頭痛。」她說話的模樣彷彿是個大人,講到「頭痛」兩個字,還會用食指比向太陽穴,頭部晃來晃去,看到她的動作,坐在旁邊的聽眾都笑了起來。

前述那位認真成長的媽媽倒是有點坐立難安,她們倆緊靠著坐,顯然就是一對母女。

            在我鼓勵之下,這位小女生說:「我交了一位新的女同學,結果媽媽就問我―她們家在做什麼?品行好不好?功課好不好?老師喜不喜歡她?我覺得很煩……」

            這時,我請教小女生的媽媽為何如此問女兒?

            結果她的回答不但令我啼笑皆非,也惹得講座內哄堂大笑。

            媽媽說:「交朋友是一輩子的事,從小交對朋友,一生受益無窮;如果選錯朋友,一生可能就誤入歧途。」

            媽媽的說法其實沒錯,但是針對人生正開始學習做選擇、做判斷的七歲女兒,她又如何一開始就知道是對是錯呢?所謂「做中學,學中做」,一邊經歷、一邊學習,透過媽媽從旁觀察,耐心引導,不是更好嗎?

 

原來是反應過度了

 

              我細細思量這些媽媽們,她們碰到的共同問題是―女兒們年紀雖小,但是天生聰慧,也自有主張,所以不喜歡被媽媽管東管西。

巧的是,這些媽媽也有共同的特質―她們不斷學習,到處學成長,確實也懂得不少,但是回到家時,她們的資訊、她們的分析、她們的好意,卻碰到了「高手」―孩子不領情啊!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之一:從衝突的現況來理解―認真成長的媽媽從學理、從旁人經驗來判斷自己的女兒時,都有正確的眼光,但是她們無法理解女兒為何反抗。

因為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能照本宣科,不可以急著替女兒貼標籤;如果快人快語,急著阻止女兒有個人經驗,往往就會看到女兒抗議了。

             問題之二:從記憶的深處來探討,原來,這群非常認真成長的年輕媽媽們,總覺得自己的童年並沒有得到母親正確的啟發和教導,人生多少有些缺憾。如今,自己當了媽媽,便加倍的學習、努力的成長,深恐孩子錯過了什麼,也深恐自己錯過了什麼。

            結果,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專業的術語、專業的技巧不斷地運用出來。久而久之,孩子有壓力,媽媽自己也有挫折感。

            所以,看到這幾位媽媽這麼用心教養卻沒有滿意的回報,我告訴她們:「從女兒的年紀來理解她吧!她要的是一位懂她、耐心陪伴的媽媽,而不是一直害怕她犯錯、阻止她犯錯的媽媽。妳願意降低一點標準嗎?」

如此一說,媽媽們終於明白母女關係緊張的關鍵點了。

 

※本文節錄自吳娟瑜老師文字書《記憶改寫》,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連結原址分享。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