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多元閱讀,開創知識之鑰(上)

陳永隆博士

2012-01-30

  很多學生、聽眾或朋友喜歡問我,如何選擇一本適合自己閱讀的書?閱讀有特別的技巧嗎?如何才算終身學習?

  「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在1996年的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報告中指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知識經濟所謂的知識,不只是學歷、經驗和技術,還包括創新與思考的能力。吸收多元而廣泛的知識,並在閱讀中深度思考,是打通知識與創新的最好方法。然而,知識獲得的管道已不再侷限於從書本上獲得,在傳統的書籍閱讀之外,其實還有非常多獲得知識的管道,例如:

1.廣泛資訊閱讀:如書籍、雜誌、期刊、廣播、電視、網路等。
2.參與學習社群:如演講、論壇、讀書會、研討會、座談會等。
3.請教專家達人:如專家、學者、長輩、同儕、晚輩、下一代等。

一、如何選書、如何讀書
  價值管理學提及,價值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同樣地,知識的價值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此,排行榜的暢銷書、名人推薦的好書,有時也不見得適合你。因此筆者常建議讀者,選書可以有多重管道、多重思維─暢銷排行榜、得獎好書、名人推薦可以是個參考,但若能依照個人喜好,選擇讓自己可以輕鬆閱讀、感同身受、勵志鼓舞或瞭解趨勢的書,或是放開自己隨性地逛逛書店,憑感覺買書或看書,也是一種幸福而美麗選擇!

  曾經聽一位好友打趣地說,如果你能夠專心將一本書讀完,就等同具備大學畢業生的水準了;如果你讀完一本書,還會提出書中的疑問,就等同有研究所碩士生的水準了;如果你讀完一本書,除了提出疑問,還會自己嘗試將疑問找出答案,就等同具備有博士級解決問題的能力了。我其實很贊同以這樣的觀點來提醒一個人讀書應有的態度,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在鼓勵所有閱讀者,養成讀書、思考、批判,並且主動尋找解答的能力。對於一個個性積極的閱讀思考者而言,可能會繼續追問,如果我讀完一本書,也發現問題,也找到解答後,下一步又是甚麼呢?通常筆者會告訴他:「領悟!」─洞悉書中沒有教你的新思維,也就是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二、自我檢視的閱讀矩陣
  許多讀者可能有個習慣,只挑評價好的書,不看評價差的書。一般普遍的觀念是:閱讀內容正確、文字正面、思維正向的書籍,當然勝過閱讀內容錯誤、文字負面、思想負向的書籍,況且為了不浪費閱讀的寶貴時間,當然多看好書。但有時我們反而忽略了生命中,擁有異質性的朋友、傾聽批判性的聲音、接收偏激性的言論,可以加速我們的反思能力、創新能力與包容氣度。

  因此,我曾經在一些有關閱讀的演講中,提出一個「閱讀矩陣」,提醒聽眾在閱讀過程中,針對有同感的內容與不同意的內容,分別對自己與對社會提出反思,如此不論閱讀到正面或負面的故事情節或文字內容,其實都可以有收獲。

 (一)對書中內容有同感時,保持讚美與欣賞,並成為自己生命前進的動力
 (二)對書中內容不同意時,保持質疑與批判,並時時檢視自己與提醒自己

三、閱讀與思考並進的技巧
  筆者個人不太喜歡借書,因為筆者有個閱讀的「壞」習慣,只要讀書,特別喜歡在書本上加眉批或是塗線、畫重點。例如:我在看《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時,看到其中一段「郭語錄」,郭台銘說:「所謂顧問,就是你的錶借他用,再問他現在幾點」我當時正擔任企業的管理顧問,我立即在書上這段文字下方用粗粗的紅色簽字筆寫著:「自我警惕,我能否為顧問界創造新解?」

  某天,我在看《台積DNA─年輕工作者的40堂修練課》這本書時,看到一段文字:「來製造部工作,不管你在哪個職位,第一個要學習的是同時處理五、六件以上的工作」這段話也讓我立即聯想到李國修、王月屏風表演班的演員,他們在訓練過程中也都必須經過「干擾練習」的畫面,因此我會在書中這段文字旁邊,註解我的聯想「屏風─干擾試驗、一心多用」。

  同樣地,我在閱讀曾志朗教授的著作《人人都是科學人》其中一篇提及「當局者迷」的故事時,我也會因為聯想到惠普科技HP草創階段,同仁在車庫奮鬥期間的一段車庫守則,我便會寫下:「HP: Radical ideas are not bad ideas」。

  一面閱讀、一面思考、一面聯想、一面標記或畫重點,已經變成我閱讀的「壞」習慣了,但是我還蠻喜歡這樣的壞習慣呢!


※本文節錄自陳永隆博士部落格<看見未來>、《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第47期,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