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人際關係之「鏡子」原理

彭一昌老師

2007-10-06

  心理學教授在他的課堂上,發下空白的試卷,試卷上只有一行題目:「在測驗時間結束之前,盡可能寫出你所討厭的同學名字。」由於不曉得計分的標準,在測驗開始之後,只見有些學生埋頭拼命地寫,唯恐寫得不夠多而不及格。有些學生則邊寫邊望著窗外苦思,久久才落筆寫下一個名字;更有幾個學生咬著筆桿想了許久,才勉強寫出一個同學的名字。測驗結束之後,立即伴隨一項廣泛且深入的調查。調查的結果與測驗試卷比對發現,凡是寫出最多「討厭的同學」名字的人,他便是最多其他同學所列名討厭的人。而那幾個不計成績,只勉強寫出一個名字的學生,經調查結果顯示,他們正是班上人際關係最好的人。

  如果真的有像故事中這樣的測驗,你會寫出多少個名字,又可能得到多少的「票數」,真是令人不敢想像。完整自我形象的建立,除了充分瞭解自己的特質,使潛能得以發揮之外,另一項重要的取決因素則來自別人對我們的觀感——外界的看法,常是調整自我認知的一項重要依據。

  別人對我們的觀感,往往直接由我們所表現的態度決定,正如故事中的測驗結果。這種情形有點像是照鏡子,你露出笑容時,鏡中人亦對你笑;如果你對著鏡子發怒,其後果可想而知。讓自我潛能得以發揮得更深更廣的訣竅,在這一點上變得清晰。激發潛能不是自己苦修可得的,更需要你用開闊的心及善意的愛,去付出更多平凡的關懷,形成一種互動式的激盪,因而讓潛能得以用相成的倍速成長。

  環顧你的週遭,是否擁有一張張喜歡你的(或你喜歡的)快樂笑臉。如果尚未見到,你當可立即瞭解自我價值受限的原因;改變需由自己做起,藉著你的喜悅來感染出眾人的歡欣,從而形成一個積極磁場,讓自己與每一個夥伴從中受益。

快樂的秘訣在於盡量擴展自己的興趣,並對人和事的反應盡量友善,勿存敵意——羅素(1872~1970, 英國哲人)


※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