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別讓「教養」變成「叫養」!

胡國強老師

2014-11-07

教養,教養,我們不但只剩下養,而忘了教,也把「教養」變成了「叫養」

  上一篇提到父母不了解小孩,但老師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反而是比父母更了解孩子。我來舉一個為什麼父母不了解小孩的例子。想像一下孩子讀國中了,請問:每天孩子起床時,父母有沒有跟孩子講到話?

  「有」,通常第一句話都是:「趕快起床,否則要遲到了!」然後第二句就是:「早餐要吃什麼?你趕快盥洗,我抽空去買回來」(更甚者就直接給錢)。 孩子在學校一待就到下午五點,國中放學了,請問是直接回家嗎?

  當然不是,是往補習班跑,這一補就補到了晚上十點。回來可有講到什麼話?只能說:「那麼晚了,肚子會餓吧?如果會餓,媽媽有準備麵包去吃一吃,冰箱還有牛奶,一起喝了。那你功課寫好了沒?還沒寫好就繼續寫,如果寫完了,明天還要上課,趕快去睡,乖喲!」試問,家長都跟孩子講了哪些話?幾乎都是跟讀書、考試有關吧!

  教養,教養,我們不但只剩下養,而忘了教,也把「教養」變成了「叫養」( 負責養他,然後只會叫他做這又做那的)。而老師因為一天要跟孩子相處八個小時,看的多、接觸的多,自然比家長了解的多。

  為什麼說我們的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就從考試的角度來分析起,基本上我是不贊成考試的,不贊成並不是說考試不好,這世界很多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所以沒有好壞問題,錢也是、考試當然也是,那麼是哪裡出問題呢?是人!人的問題在於對事情本身的認識不清。就以考試而言,考試的目的是什麼?應該是透過考試了解孩子對課程的了解程度,然後作為改進與教學的依據,這應是一個很好的美意,卻因人類愛比較的心態給抹煞掉了,考試不再是一種檢驗學習進步的評量,而變成了好學生與壞學生、有前途與沒前途,甚或是有面子與沒面子以及驕傲與自卑的分水嶺。所以,事欲正,應該從正本清源開始。只可惜,我們一直被淹沒在考試的煙硝當中,考試成為人生重要的主角之一。

  我想在這部份我們可以借鏡芬蘭的方式。我覺得芬蘭最讓我佩服的是: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教育。他們都是從小孩角度去思考課程、去做評量的,而不是用大人的眼光叫小孩子做大人的事,更不是讓孩子用現在的方法,去面對未來的世界。就以考試一例,芬蘭是不考試的,他們只做學習評量,低年級沒有成績沒有分數,要到高年級才會有評分,但也不會有總分或總平均這種東西出現。

  他們的低年級還是有成績單的,只是這成績單上,寫的不是分數,也不是A~E的代號,而是四個象限。第一個象限是寫著,你的孩子最喜歡哪一個科目? 第二個象限是寫著你孩子最不喜歡哪個科目?第三個象限是寫著,你的孩子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第四個象限是寫一些生活的觀察記載。這是令人讚嘆的,老師是真的要深入觀察孩子,常與孩子互動才可以寫出這樣的「成績單」來。

  然而在這部分我們是比較偏弱的,一來是因為班級人數不少,二來是很多的老師要兼行政工作,三是因為沒太多時間去注意或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於是乎學生的品質好壞,就從成績來顯現了,這也是成績掛帥的原因之一。

  猶記得有一次到某校演講,校長親自主持,且與家長從頭聽到尾,令我感動的是,校長在結論時,一直稱讚我講得很棒,尤其那麼多家長鼓掌,是她前所未見的,事後還跟我說,她老公也在另一所國小當校長,有機會一定幫我介紹,我像是受到他人賞識般的興奮,就像找到知音一樣。可是校長並不知道我跟家長會長很熟,沒想到隔天會長來跟我說:「老師,昨天你離開後,校長就把我們召集起來說:『胡老師說不贊成考試是很糟糕的觀念,家長們可不要被誤導了!』﹂唉!我知道校長求好心切,但她卻只聽到我說考試不好的問題,卻沒聽到我說的借鏡與沒有認清考試本質的想法,當然我也不會再寄望,校長會把我的演講介紹給他老公了。

  只是難過的是,如果連第一線的主管,都認為這種考法是對的,而忽略了考試真正的意義,那也算是教育的一大悲哀吧。還是學學芬蘭,就從生活與教育過程當中,教會孩子所該學習的,協助孩子發揮他們的專長與天份,而不是只告訴他們─「只要考好試,人生就會無往不利,就是贏在起跑點」這樣錯誤的觀念。


※本文節錄自胡國強老師《SO,夠了!教育 笑裡藏道的---親子演說家另眼看教育》,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