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化簡為繁

廖年明老師

2008-02-20

  「什麼樣的貓,不會吃老鼠?」這個腦筋急轉彎是我上行銷課時,常常拿來問學員的問題。有人回答是瞎了眼的貓,也有人答三腳貓,還有人曾經回答「龍貓」,其實答案很簡單:「不知老鼠為何物的貓!」既然不知道老鼠,也就不懂得要吃牠。

  同樣地「什麼樣的業務員,不懂得行銷?」當然連客戶是誰都不知道,自然喪失成為一個行銷人的資格。不過面對「誰是我們的客戶?」這個簡單卻複雜的問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答案?通常我所聽到的答案有四種:

  第一種認為,有錢而且立即想買的客戶;第二種認為,有需要但尚未買的人才是客戶,至於買過就不再是客戶;第三種認為,向我們買產品的人才是我們的客戶,其餘的則是同事或同行的客戶;第四種認為,只要是人都是我們的客戶,像這類的業務員,無論是對阿媽、小朋友,都是一樣親切。

  我的一位朋友是個汽車銷售員,常常會有同業的客戶找他商量幫忙。他從來不認為他們只是別人的客戶而拒絕服務,凡是登門求助的人,他一定儘可能提供協助,與客戶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當然如此的服務理念,使得他的客戶絡驛不絕,並且成為頂尖的銷售員。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到,為何有些業務員客戶多得跑不完,有些則是整天閒得抓蚊子,其實每一個業務員對客戶的定義皆不同,但是決定銷售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認知上的差距。

  舉個例,對於「什麼是錢?」我們會如何回答?如果說新台幣是錢,那麼美金、外幣也是錢;經濟繁榮,人人投入股市做投資,買氣也隨之看漲,那麼股票也算是錢;另外,戰爭時期通貨膨脹,大家搶著購買金子、房子以保值,這麼說來金子、房子也算得上是錢囉!有人用知識、才藝換錢;也有人用雞鴨換錢。如此,「錢」的定義不再只是狹隘的紙鈔,它可以是任何一樣東西,端看是否有人懂得運用而已,不過「懂」與「不懂」之間,則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再舉個例,「一位保險推銷員,回到辦公室後很高興地向主管報告,他成功地完成一件『CASE』。」事實上,當他說完這番話的同時,正傳達了另一種訊息—這個「CASE」己經完成了,心情也可以放輕鬆。但是怎樣才算完成一件「CASE」?一位客戶簽下一份保單,並不代表他和她週遭的親朋好友,也能成為我們的客戶,如果我們無法讓這位客戶滿意後續服務的品質,那麼想藉著這條管道來開拓新客戶的期望也會因此落空。當然如果我們對「CASE」的定義,只限於某一位客戶,或許可以算是完成一件;但是如果我們擴大對「CASE」的認知,不將它侷限為某一件交易,而視它為開發潛在市場的一扇門,那麼未來我們不再宣稱是完成一件『CASE』,而是正要開發『CASE』,因為我們永遠沒有完成的『CASE』。

  話說回來,在生活中我們每個時刻所表現的行為,都深受個人信仰的價值觀所影響。可是我們很少去探索這個價值觀是如何形成,往往對事物的看法,總是承襲傳統的教導,毫不思索地踩著前人的步伐,久而久之也懶得去想,漸漸得喪失了一顆探索的心,因為不願去探索,自然也就侷限發展的可能性。而如何重新去檢視我們所信仰的價值觀,將會是現代人學習的課題。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