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十六個健康養生的秘訣---心宜常靜(七)

張峻斌博士

2011-01-24

  中醫將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影響身心健康導致疾病。因此《黃帝內經》認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古詩曰:「畏老老相迫,懮病病彌縛,不畏亦不懮,才是袪病藥。」道出了情緒養生的真諦。人生之旅路漫漫,種種不順心的人和事難免會遇到,要避免「怒從心頭起,氣由膽邊生」,就得要求我們學會控制情緒,控制慾望,做到豁然開朗、淡泊自然,使心理處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衡狀態。而禪修靜坐,反觀內照,是參悟生命使人豁達開朗,心宜常靜的有力途徑。

  俗語說:「養生在動,養心在靜」。養生十六宜是以按摩導引為主的動態調養,鍛鍊有形軀體,形勞則不衰。第八宜「心宜常靜」提倡禪修參悟,可進一步整合身心,使「形勞而心安」,「體動而心靜」。禪修與參悟工夫日深,不但有利延年益壽,更有助待人處事,尤其在混亂的世局中幫助我們學會「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身在塵中,心不染塵」的人生哲理。

  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需以達觀的態度,智慧的思考為基礎,絕非消極的制怒,強制的壓抑。現代心理醫學的研究表明:許多身心疾病如高血壓、氣喘、月經失調等疾病的由來,往往是經久強制情緒的靜止,形成長期不安和激烈的心理鬱積所引發。如此看來,許多病症其實是心理的負能量,日積月累,積重難返,滿則外溢的表現而已。對峙之道,需尋找制怒良方,而積極的疏導通過有效而正常的出口,能把心中怒火緩緩宣洩出來。比如發怒前先冷卻片刻,想想發怒的作用,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再想發怒的價值何在?也許就能緩和下來,西方諺語云:「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心中有怒氣、冤氣或悶氣而久久不得舒緩消退時,表示我們的聰明智慧不足以做最佳的處理。不用慌,不要急,更不要胡思亂想,將自己送進牛角尖,試著找找親朋好友,尤其能使人啟發心智的善知識,主動請益,虛心受教,讓情緒找到出口或疏導的同時,也是自我反思及學習成長的機會,並可免於鬱怒瘀結心胸而發為疾病。

  最後,本文為讀者推薦明朝憨山大師的醒世歌,這是一篇助人開悟啟蒙,透析人生無常的醒世歌詠,若能熟讀背誦數十遍至上百遍,必能領受古代聖賢的光明思想,潛移默化達致修心養性,端正品行,開闊心胸,煩惱自消的效果。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幻驅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纏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