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十六個健康養生的秘訣---背宜常暖(九)

張峻斌博士

2012-11-01

  中醫學認為,背部位屬陽中之陽,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脊柱為督脈之所在,總督一身之陽經;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分布背部之穴道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太陽經首當其衝。若不注意背部保暖,風寒之邪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損傷陽氣,甚至從表入裡(透過體表入侵體內臟腑)而致病,或使舊病復發、病情加重和惡化。常見的風寒表證有感冒引起的惡寒、發熱、流鼻水、喉痛、疲倦、肢冷。或因風寒而誘發過敏性鼻炎、氣喘、胃腸潰瘍、心絞痛等宿疾舊患,可見暖背禦寒十分重要。

背宜常暖的現代研究與應用

一、保暖得當、全身舒暢
  從解剖學觀點看,身體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骨連接形成,由椎管內脊髓發出的脊神經有臂叢神經,控管上肢、頭頸肩部感覺及運動功能;胸部的脊神經負責胸前背後的肌肉收縮與皮膚感覺,還聯繫內臟;通向下肢的有腰薦神經叢,直接關係人體的行、臥、坐、立。這些神經與背部穴道之功能相似,根據熱脹冷縮原理,風寒刺激常使頸肩腰背肌肉收縮、痙攣,不但引發肌肉酸痛,關節僵硬,活動不靈,還通過神經反射,出現頭部或上下肢症狀。冬季,老年人穿件棉衣背心來加強保暖實有需要。

二、捶背後仰、怯病養生
  作者在《揮別半健康狀態》書中提出半健康人的病理性體質「上實下虛、頭重腳輕」。「上實」意指橫膈以上的頭、頸、肩、背和胸部出現緊、硬、脹、繃等實證症狀;「下虛」多為腰、腹、腿、足的虛軟疲弱等虛證症狀(詳見該書六至七頁)。其原因除了用腦過度、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外,還與日常姿勢持續固定在彎腰屈背,低頭縮頸,使人體背面長時間處於前彎的擴張姿勢有關。若加上冷氣直吹,風寒刺骨,「上實」的症狀更形加重。以下捶背、撞牆及後仰動作配合保暖禦寒,有助消除上半身緊張,減緩上述病理性體質的惡化。

 (一)捶背功
  捶打的方法分自身捶打及他人捶打兩種,自身捶打坐立皆可,雙手握拳至背後,由上而下沿脊背輕輕捶打。捶打時身體稍稍前傾,捶至可能達到的最高部位時,再自上而下至腰部,如此為一次,連續捶打五至十次。

  他人捶打可坐可臥,臥時取俯臥位。捶者手握空心拳,以腕發力,剛柔快慢適中。捶擊速度以每分鐘五十至一百次為宜。捶背用力大小,以捶擊身體震而不痛為準。手法的輕重快慢不同,引起的反應亦各有差異,輕而緩的手法可使肌肉、神經產生抑制,適於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者;強而快的手法能使肌肉、神經興奮,適用於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工作效率低下者。

 (二)牆功
  立姿,以背對牆,足跟離牆根約一足距離,先調節呼吸三次,使心平氣和。然後呼氣時頭頸前傾,以上背部撞向牆壁,撞擊時力道應若有若無,忌猛力衝撞,注意以背撞而非頭撞。視各人體質需求及耐受度,每天撞牆二十次至數十次不等。

  此法對頭頸肩背長期緊硬酸痛者特別有效,原理是撞牆的動作及撞牆的反作用力,可舒緩上背部肌肉痙攣,加快血液流動及代謝產物如肌酸、尿酸之分解,其震盪力還能從背部肌膚向深層的脊椎、神經、血管和內臟傳導,恢復各器官組織之細胞生命力。

 (三)後仰動作
  多做後仰動作,對生活中脊柱過度前屈的傷害有平衡功用。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