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Back

十六個健康養生的秘訣---腹宜常摩(十)

張峻斌博士

2012-11-30

  摩腹養生,在我國源遠流長。南北朝齊梁時達摩大師的《易筋經》中有摩腹三法。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的摩腹方法是:「兩手相摩令熱,然後摩腹,以令氣下」,「若摩臍上下併氣海,不限次數,以多為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食畢當散步,數里來回行,摩腹數百遍,可以除百病。」

  中醫認為,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腹內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胃所受納之「水谷精微」能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方能氣化正常,摩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

  養生十六宜所倡「腹宜常摩」:先搓熱雙手掌,然後相疊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按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腹三十六圈(圖一)。古人稱為「摩臍腹」。若摩腹手法稍加用力,將力氣透過皮膚而直貫腹肌及胃腸者,稱為「揉腹」。摩腹、揉腹可以交替使用,互補長短。有增強胃腸蠕動,順氣消滯,增進消化吸收和防治胃腸疾病的作用。

一、腹宜常摩的現代研究與應用
 (一)調理胃腸、防治百病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六腑以通為順」。清代養生家王充更強調說「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宿便)」。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大腸是人體最大的生態環境,其正常或失調,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摩腹或揉腹能使胃腸及腹部的肌肉強健、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以及增進胃腸的運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從而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可以幫助治療慢性胃腸疾患、慢性肝炎、腹瀉、遺精、月經不調,及輔助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糖尿病、腎病等。對治療失眠,減少腹部脂肪的積聚,防止腹部手術粘連也有一定的效果。摩腹、揉腹對防治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的應用更在民間廣為流行。

 (二)經常縮腹、苗條健康
  古有名言:「褲帶長,壽命短」。中年發福,大腹便便絕非好事,因為它代表了腹肌軟弱,脂肪過剩,丹田無力,身體潛伏百病叢生的危險,究其原因多是「好吃懶動」之習性造成。對於腰臀比例異常,中廣型身材的中年人,單純用摩腹、揉腹,功效略顯遲緩不足,縮腹功正好補其不足,增強其效,而且見效迅速。

 (三)疏通任督、強壯腰腹
  腰背酸痛是工商社會的流行病,病因與長時間使用固定姿勢,或經常用力搬運重物有關。針對患者的檢查,常發現腹背肌力不平衡,亦即腹肌柔軟鬆弛,背肌則僵硬缺乏彈性,縮腹鍛練以加強肌力較差的腹肌為主,平衡前腹後腰肌肉力量,疏通任督二脈之氣血循環而發揮療效。

  1.平躺,膝蓋彎曲,將雙手置於下背後弧度處,吸氣時腹部用力收縮,並將背後弧度壓平,停六秒鐘,再放鬆吐氣,重覆十次。

  2.平躺,將左側膝蓋彎曲,雙手協助使之靠近腹部,停六秒鐘,再放鬆,重覆五次;右側亦同。

  3.平躺,兩邊膝蓋彎曲,接著上半身盡量貼床,將膝蓋朝你的左邊轉動,你可以感覺到右側腰部有被拉伸張的感覺,請維持六秒鐘,回到原點。同樣動作往右邊轉動,各重覆十次。

  4.平躺,兩邊膝蓋彎曲,雙手抱胸,做改良式仰臥起坐之動作,頭胸抬起來停六秒鐘,再放鬆,重覆十次。

  5.重覆一之動作,做為結束運動。

二、腹宜常摩的注意事項
  摩腹揉腹不受時間及體位的限制,一般以夜晚睡眠前仰臥位為佳。摩揉前寬衣解帶,雙膝屈起,全身放鬆,動作要緩和,呼吸應自然,力度要適中。若能排除雜念,精神集中,意守丹田,則效果更好。

  該注意的是,摩腹揉腹前應排空小便;過飽時不宜馬上進行;局部皮膚感染者、腹腔內急性炎症者、腹部腫瘤者不宜揉腹。摩揉腹部時,腹內出現溫熱感,饑餓感或有便意及腸鳴、放屁等,都屬正常反應,無須擔心或終止。


※請尊重著作權,文章版權所有,但歡迎分享連結原址。未經清涼音及作者之同意,請勿轉載或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