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馬遷的評論 司馬遷《史記》中有〈老子韓非列傳〉,把老子與韓非並列。主要原因是韓非書中有〈解老〉、〈喻老〉兩篇,表示他深受老子啟發,且以繼承發揮老學為職志。但是這裡面實在大有問題。 老子思想太豐富了,身為法家代表的韓非學到一小部分,就足以讓人驚艷。秦王(後來稱為始皇的)讀到韓非的 ...
伏羲原本用符號來預告天氣變化,後來漸漸發現,不僅僅是氣象,許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都可以從中去推展、開發。依照現代的標準,《易經》可歸類為「自然科學」。但我們知道,在孔子之後,這部書除了自然科學的部分,還延伸出「人倫道德」的觀念,兩者合而為一,才能夠完整表達出《易經》的思想。 現代人 ...
2009年,"海峽兩岸名師論道《孫子兵法》"在北京舉行,華人世界中第一位將兵法用於生活中的臺灣女性學者嚴定暹,優雅端莊地站在世界政商領袖國學博士課程高級研修班的講壇上,本身已夠引人注目,而她演講的題目<格局決定結局:活用《孫子兵法》>,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
然而,好景不常,張居正改革帶來的美好曙光卻沒能維持太久。固然張居正改革的方向正確,但他只求把「事」做好,沒把「人」所衍生的問題一併處理好,也讓他越是改革,越覺得阻力重重。譬如他鏟除了那麼多黑官,卻沒能顧及失業的官員日後的生計,這能不令他們恨得牙癢癢,竭盡一切手段、方法來阻撓、反擊張居正嗎? ...
身而為人,您是否曾感覺,我已經夠努力了,可為何付出與所得總不成比例呢?或者,您曾經對理想充滿熱情,可在現實生活打拚沒多久,就經常因事與願違,有志難伸,而讓夢想的翅膀萎縮了呢? 所謂「人事人事」,人要成就任何事,關鍵在人而不在事。因此,任憑一個人才華洋溢,立志高遠,假如人際關係不好,經常 ...
一、修養是人生必修課 有些人在《孟子》書中看到「性善」一詞,就以為他的觀點是人性本善。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孟子清楚指出:一個人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沒有接受教育,就近似禽獸。由此可見,人不可能只靠本能而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不過,教育所提供的只是五倫的規範,這些規範的基礎依然在於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