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教養,我們不但只剩下養,而忘了教,也把「教養」變成了「叫養」 上一篇提到父母不了解小孩,但老師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反而是比父母更了解孩子。我來舉一個為什麼父母不了解小孩的例子。想像一下孩子讀國中了,請問:每天孩子起床時,父母有沒有跟孩子講到話? 「有」,通常第一句話都是:「趕 ...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顆樹,幼稚園、國小是樹苗,樹苗的好處是只要用心呵護,就可以長成你期待的模樣,到了國中成了小樹,那就難雕了!每到一處對家長演講,總要遇到這樣的問題,現在孩子生得少,老公又要狠狠的拼經濟,所以常常是媽媽與孩子「相依為命」,因為相依為命,不小心就衍生了自認很了解孩子的窘境發生。 ...
暴雨狂亂的打在車前的擋風玻璃上,前方一片迷濛,視線不清,我突然決定把車開下交流道,到坪林朋友的茶店喝茶躲雨,風雨故人來,友人看見了我驚喜極了。 北宜高的威力果真無窮,坪林小鎮被波及了,連周末假日還是一樣冷清,它把人像輸送帶一樣,南來北往載個精光,所剩無幾,留下蕭條,朋友滿看得開的,他說 ...
那一天之後,我發誓,也要替孩子們留下一點點可以珍藏的作品。 我開始把當年三歲的兒子,五歲的女兒,說過的話,寫過的字,畫過的畫收而藏之。有罵我的,有贊揚我的,有窩心的,有爆笑的,十年後取出來共賞,個個笑到飆淚,我終於發現,原來記憶是這麼好的玩藝,如果少了它,我不知人生有多麼貧民。 ...
霸凌事件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使人驚心不已,我冷眼旁聽各方意見,開始如坐針氈,惶恐不已。我先說一則有意思的故事,讓人反思: 美國CNN電視台製作過一位米其林大廚師的故事,他將賺得的絕大部分的金錢,捐出來成立一個專門幫助青少年的基金會,名曰〈十五〉,意指十五歲的小孩,記者問他,何以是十五歲 ...
事實上,每一封父母親給孩子的信,都將是孩子在他的生命歷程上,留下美好回憶的里程碑。只是,生為父母的你我,是不是真的看得清楚,每一封給孩子的信,它的價值何在? 我們十分地清楚,每位父母在心中,都有無數的話語,想跟孩子來傾訴。但問題往往出在「由心到口」的這一段路上,明明內心是很愛孩子的,但 ...